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化

第58章 藝術寶庫阿旃陀石窟

知道點世界文化 邓金林 1242 2018-03-20
阿旃陀石窟地處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個半山腰。山勢形成了半圓形,下臨深澗,澗中有一泓清水。石窟環繞在半山腰,鑿石而成,洞窟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深有淺。據考證,石窟於公元前2世紀開始修建,公元650年竣工,前後達數百年之久。 阿旃陀石窟共有29窟,其中25窟為僧房,4窟為佛殿。窟內的壁畫、石像,件件精美,因為不曾有人破壞,保存完好。據說唐朝的中國高僧玄奘曾來過這裡,以後此石窟一直湮沒無聞。 石窟有大量的雕刻與壁畫,以宣揚佛教為主要內容,有關於釋迦牟尼的誕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說法、涅的壁畫,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宮廷生活的畫面。畫中人物、花卉、宮庭、田舍、飛禽、走獸等,構圖大膽,筆調活潑,形象逼真,引人注目。

這些洞窟建成時間不一,其壁畫各具特色。當時藝術家以豐富的想像,運用瑰麗的色調,描繪了將近一千年間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況,它們被表現得生動活潑,具體細膩,有聲有色,令人欽仰。 第十六、十七兩窟的壁畫,是四五世紀印度藝術登峰造極時期的作品。第十六窟的壁畫已殘缺不全,但依然可看出所畫的內容,情節生動真實。如悉達太子的妻子耶輸陀羅發現丈夫棄家求道,便低頭而坐,非常憂傷,周圍男女老少也表現得十分不安,個個面帶愁容。畫中人物栩栩如生,藝術上採用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第十七窟的壁畫保存得最多,除千佛像和輪迴圖外,幾乎都是富於人情味的畫面。在八尊佛像下面是一幅幅小型壁畫,每幅壁畫中都有一對情人,或彼此敬酒,或相互贈花,畫面清新、活潑,引人入勝。壁畫上的“飛天”身姿極其柔美,臉部表情純潔,目光炯炯有神,嘴如櫻桃,眉毛細長,肌膚圓潤。這一窟的壁畫表明,當時藝術家已掌握了線的鉤描,對色彩的支配、人物形象的表現、以及畫面的組織安排等,已達到嫻熟的地步。

第一窟為公元7世紀所建,是大乘佛教建築中最光輝的典範。窟內正前方有釋迦牟尼雕像,高約3米,引人注目,從中間和左右兩側三個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他的快樂、痛苦和冥想三種不同神態,這真是奇藝。拱門和六根大柱上雕有飛天和仙女,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中間有一個大廳,四周壁畫上有五百羅漢等,其面貌姿態各不相同,喜、怒、哀、樂表情豐富,衣服紋褶也都清晰分明。這些壁畫反映了古代印度高度的繪畫藝術成就。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座石窟中,還有補羅稽舍二世、伊朗皇帝胡斯勞二世以及馬利迦·希利在一起的畫面,這幅畫不僅是成就很高的藝術作品,而且它反映了當時印度和伊朗之間的友好關係,記載了公元7世紀時亞洲各民族間友好往來的歷史,所以它既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又是寶貴的歷史資料。

阿旃陀石窟的繪畫與雕刻雖然是為宗教服務的,但內容都以當時現實生活為基礎,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寫照,反映出社會各個階層(從統治者到所謂“賤民”)的真實面貌。在表現技巧上,構圖和諧緊湊,人體肌膚富於質感,線條舒展,筆法洗練,色澤鮮豔,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至今為各國藝術家們所推崇,不愧為印度藝術的寶庫,人類文化的奇蹟,因此前往參觀考察者終年絡繹不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