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47章 長壽的文學不倒翁——托爾斯泰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2267 2018-03-20
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 ——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爾斯泰從不屑於玩弄敘事上的小花招,也不熱衷所謂的“形式感”,更不會去追求什麼別出心裁的敘述風格。他的形式自然而優美,敘事雍容大度,氣派不凡,即便他很少人為地設置什麼敘事圈套、情節的懸念,但他的作品自始至終都充滿了緊張感;他的語言不事雕琢、簡潔樸實但卻優雅而不失分寸。所有上述這些特徵,都是偉大才華的標誌,說它是渾然天成,也不為過。 ——格非 1910年11月7日晨6時5分,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的一間候車室裡,83歲的列夫·托爾斯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冷而黑的黎明,窗外是呼嘯而過的火車。那列火車,托爾斯泰曾經讓它碾過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美麗軀體。

死亡的虛構不幸再次成為作家本人的殘酷現實。 被稱為“俄羅斯文化的良心”的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年)在他83歲時離家出走了,他試圖拋棄自己的財產,他發覺自己已經太長時間脫離下層人民的生活,而這是他全部靈感的來源,他甚至厭惡身邊喋喋不休算計著稿費的妻子和豪華的住房,於是他想著在告別過去中尋找新的開始。但是,死亡攫住了他衰老的軀體,俄羅斯文化的良心最終死於冰冷的候車室裡。 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雖然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是卻沒有像一般貴族子弟一樣,在舒適奢華中了此一生。相反,他傾盡一生的力量,苦苦地探索人生的意義,尋求改造社會的藥方。因此,托爾斯泰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在自己思想的“恐怖”面前並沒有“等待死亡”,相反卻為人類留下了一筆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

列夫·托爾斯泰的創作歷程從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初,跨越了俄國的貴族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三個歷史時期,因而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處於社會變革的時代,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也處於不斷的緊張探索之中,他的作品就是精神探索的產物。是他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之間的相互關係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作品寫了當時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別是通過描寫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在這部鴻篇巨制中,他對於貴族的命運問題、人民的命運問題、俄羅斯人民在歷史進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問題都作了藝術性的回答,使之兼有史詩、歷史長篇小說和編年史的特色。是托爾斯泰幾十年來對政治、經濟、哲學、宗教、道德、美學的探索總結,借一個常見的題材——貴族公子引誘下層女性——對現存的一切制度進行猛烈的抨擊,寫得獨特而新穎;他通過描寫一個不僅為自己而且為本階級的罪孽進行懺悔的貴族人物,表現了一種徹底根究群眾災難的真實原因的大無畏精神。羅曼·羅蘭在《托爾斯泰傳》中稱他是“俄羅斯的偉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發著光焰的,對於我的一代,曾經是照耀我們青春時代的精純的光彩。在19世紀終了時的陰霾重重的黃昏,他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

創作於資本主義在俄國一切生活中橫衝直撞的70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俄國許多重要的社會生活面貌,特別是農奴制度改革後的社會現狀。小說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安娜——渥淪斯基——卡列寧的情節線索,反映70年代貴族社會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會關係,一條是列文——吉提的情節線索,反映俄國莊園地主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小說開頭“奧布朗斯基家一切都混亂了”這句話是理解全書的鑰匙,一切都亂了的不僅是這一家,卡列寧家、列文家、薛傑巴斯基家無不混亂與緊張不安,這反映了貴族社會面對資本主義侵入時產生的危機,是動盪不安的時代的縮影,這惶亂不安既是小說的總的思想情緒,也是作家緊張的精神探索及對筆下人物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態度。

主人公安娜是個年輕美貌的貴婦,在幾乎是少女時代就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高官顯貴卡列寧,過了8年沒有愛情的夫妻生活。在貴族婦女中,她不僅外貌上而且在精神氣質上都遠遠超出她的同伴。安娜是熱烈、真摯而豐富的,其性格是一團火,“有一股壓抑的生氣在她臉上流露”,這是被死灰壓著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撲滅不了的生命之火;渥淪斯基的不顧一切的追求,使之無比熱烈地燃燒起來了,她渴望擺脫精神奴役,過獨立平等的生活,然而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中,婦女根本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她勇敢地離開了卡列寧,卻既被剝奪愛子又無法離婚。安娜蔑視世俗成見和貴族道德,貴族社會就冷酷地拋棄了她,扼殺了她這一點點微小的幸福和自由。與渥淪斯基結合的有限快樂給她帶來了無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厭倦是她不幸命運的最後一擊,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於是黑暗之中的大火終於永遠地熄滅了。

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除了它感人的主題和生動的人物形像外,也表現在它在藝術上非常完美,技巧上頗多獨創之處。在塑造安娜的形像上,作家融入了自己的審美評價,始終注意顯示安娜的美,寫她的肖像美、動作美、服飾美、從容的風度、豐富的內心世界,既從正面刻畫也從側面描寫,把她與另一少女吉提對比襯托,更讓她與枯燥冷漠的卡列寧形成鮮明的對照;心理描寫的生動貼切達到了“辯證法”的程度,安娜的常態心理、變態心理通過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作家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結構上也獨具匠心,兩條線索形成對照,在對比中對兩種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則作了評價。 《安娜·卡列寧娜》問世100多年了。但這部出自巨匠之手的藝術傑作,不但沒有減色,反而顯得更為瑰麗。經過一個世紀的沉澱,古老的來自於俄羅斯的故事在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們為之潸然淚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