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32章 法國的存在主義文學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1184 2018-03-20
人家都管我們叫存在主義者,我們終於接受了這個稱呼。 ——讓·保羅·薩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刮過歐洲大陸的第一陣狂風就是存在主義,不僅有存在主義哲學,更有存在主義文學和美術。存在主義文學在那些不願讀艱深晦澀的哲學著作的人們中間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存在主義哲學因存在主義文學而風靡一時。 存在主義文學的首席代表當推保羅·薩特。 1938年,他的長篇小說《噁心》問世,這是存在主義文學的起源。 1945年10月,薩特創辦了《現代》雜誌,成為存在主義哲學和文學的喉舌。同年,薩特作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著名演講,存在主義聲名大振。當薩特被迫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的時候,存在主義的文學作品已經紛紛出爐。阿爾貝·加繆的小說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女客人》都已經出世了。

存在主義原是來自丹麥神學家、哲學家克爾凱戈爾的一個哲學概念。薩特於193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噁心》開了無神論存在主義文學的先河。他於1943年發表的《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哲學綱領,1944年上演的戲劇加強了存在主義文學的影響。薩特的《噁心》和加繆的(1942年)是存在主義最經典的兩部小說,它們描繪了一個令人厭惡的荒誕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些憂慮的、徬徨無主的“多餘人物”。早期存在主義文學作品大都是表現荒誕世界中的生活的無意義的。 1946年薩特發表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論著,暗示了存在主義的新動向,作家不再單純在荒誕的世界裡書寫無所事事,而是從絕望的世界中尋找希望。薩特在戰後的作品中體現了這種“新人道主義”精神,例如在《恭順的妓女》(1947年)中,作者譴責了種族主義的罪惡行為,對被壓迫被損害的黑人寄予深切的同情。

阿爾貝·加繆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另一大將。他並不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作家,但他的作品瀰漫著濃厚的存在主義氣息。他的小說和劇本《卡利古拉》(1945年)、《誤會》(1944年)以及散文集《西敘福斯的神話》等,都揭露了荒誕世界裡的荒誕人生:現實世界無非是一個一無可為的荒誕世界,人的存在也是如此,人所苦苦追求的生活意義都喪失了著落,人的存在還有何意義。 存在主義的女將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她是薩特的學生和伴侶。 《女賓》(1943年)是她的成名之作,小說描寫一個擺脫了資產階級陳規陋習羈絆的女性,是存在主義文學中的新人物。 此外,雷蒙·蓋蘭、莫里斯·梅洛·蓬蒂、班雅曼·豐達納等作家也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和作品的影響,他們的作品顯示了存在主義的風格,是存在主義的邊緣作家。

存在主義的旗幟也飄到了歐美乃至東方一些國家的文學界。秘魯的巴爾加斯·略薩,日本的安部公房和開高健,印度的尼勒默爾·沃爾馬等都具有明顯的存在主義傾向;意大利的莫拉維亞、美國的諾曼·梅勒和索爾·貝洛等創作中亦可辨出存在主義的踪跡。 從60年代起,存在主義作家已經失勢。到了70年代,存在主義作為一支文學流派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