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31章 法國的超現實主義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1674 2018-03-20
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 ——布勒東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一場“精神革命”。它在文藝及其他文化領域裡掀起了一場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超出文學達到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它在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目的等問題上都試圖獨樹一幟,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條件等社會問題也進入它的關注視野。 這場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了深刻的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力,他們試圖探討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它。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對於新理想的嘗試。

青年詩人、醫生布勒東是超現實主義的旗手,在戰爭期間曾在精神病院服役,接觸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論,後來又受到同時代詩人阿波利奈爾的影響,他開始設想把對潛意識的探索運用到詩歌藝術中去。他在1919年與阿拉貢、蘇波等組成小組,創辦《文學》雜誌。他們在“盡力表現違反常理的原則”指導下活動,布勒東與蘇波合作,以“自動寫作法”創作了詩集《磁場》(1920年);代斯諾斯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中吟誦了詩句。他們經常在咖啡館交換各自在探索潛意識活動中的經驗,進行集體創作,開展對資本主義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審判等。 1924年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成立超現實主義小組,發行刊物《超現實主義革命》,這是超現實主義運動進入高潮的標誌。布勒東、艾呂雅和勒內·夏是超現實主義的3個支柱式人物。

《超現實主義宣言》在否定現實主義與傳統小說的基礎上打出超現實主義的旗幟。它所宣揚的超現實主義敵視一切道德傳統,認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以成為文學的寵兒,是因為它適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現實主義正是要打破這一切,追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將這思維記錄下來”。為了達到純精神的自動反應,他們強調在寫作中運用潛意識,強調夢幻,寫“事物的巧合”。在他們看來,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邏輯的思維活動是受到資本主義文明毒化了的精神,唯有潛意識、睡眠狀態或偶合情況下的思維活動才是還未受到外界干擾的純精神。因此詩人要聽從潛意識的召喚,在對夢境與事物的巧合中回到那種純精神的境界,他們提出與此相適應的創作方法──自動寫作法。他們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尋找、蒐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態,以此來創作。 1928年布勒東的小說《娜佳》,集中體現了超現實主義對這一原則的運用。

在運動的進展中出現了一個新問題:“精神解放可以單獨進行,還是必須首先消滅資產階級物質生活條件?”圍繞著這個問題的分歧導致運動內部開始分裂。 《超現實主義革命》主編皮埃爾·納維爾力主運動要為革命服務。布勒東則認為運動本身即包含革命,運動要保持絕對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來自馬克思主義的干擾。於是運動產生分化,納維爾離開了超現實主義運動。 1930年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 30年代國際形勢急劇發展,法西斯力量的抬頭帶來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又一次分裂。一部分激進的超現實主義者開始身體力行投入實際的鬥爭,阿拉貢、艾呂雅先後離開超現實主義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佩雷去西班牙參加戰鬥,克勒韋爾自殺。運動開創時期的骨幹風消雲散,幾乎只剩下布勒東一人還在苦苦支撐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布勒東在美國聯袂馬塞爾·杜尚一起宣傳超現實主義。後來他回到法國後,繼續為超現實主義搖旗吶喊。超現實主義有東山再起之勢,在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區的文藝界均有一批同道。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一條新路。作為一個文學流派超現實主義雖然持續時間很短,但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其影響卻遠及世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