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30章 法國的象徵主義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1189 2018-03-20
象徵主義的詩歌意象常常是晦澀含混。這是一種故意的模糊,以便使讀者的眼睛遠離現實集中在本體理念上。 ——查爾斯·查德威克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在法國興起的一種重要的文學思潮和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象徵主義風行歐洲各國,波及各個藝術部門。這個流派的作家認為任何一種事物都具有與之相對應的意念含義,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是互相感應契合的,人們從每個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潛藏的象徵意義,因而強調運用有物質感的物象,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把兩個世界溝通起來。詩的任務就是溝通兩個世界,而像徵則是溝通它們的橋樑。運用暗示、隱喻、聯想和烘託一面固然增強了它們間的溝通,但又使詩歌幾乎成為神秘的謎語。 象徵主義流派出現於1886年。巴黎有一個筆名叫讓·莫雷亞斯的年輕詩人,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徵主義者”這個稱號來稱呼當時包括波德萊爾在內的前衛詩人。宣言獲得廣泛熱烈的響應,成為像徵主義開宗立派的標誌。

在像徵主義這個名稱之前已有像徵主義的藝術萌芽。的作者波德萊爾是像徵主義文學發展過程中一個先驅式的人物。另一先驅是《瑪爾佗蘿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亞蒙。至於馬拉梅、蘭波和魏爾蘭都是像徵主義詩歌的大師,雖然在他們發表作品的時期,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尚未通用。莫雷亞斯發表宣言時,馬拉梅和魏爾蘭、蘭波的主要作品都早已問世。 象徵主義雖然走的是抒寫個人感情的老路,可是它與浪漫主義的抒情是大異其趣的。它撇開日常生活中的浮淺的喜怒哀樂,著力於描寫不可捉摸的內心隱秘;或如馬拉梅所說意在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唯一的真理”。為此,象徵主義注重對詩的語言進行改造。對於日常用的字和詞加以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徵主義不滿足於對日常事物的真實再現,它的詩人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在於造成一種霧裡看花的藝術幻境,讓讀者在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中體會此中有深意。象徵主義理想的詩境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象徵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的效果,可是詩句的音樂性不是單純通過機械的協韻表現出來,而在於詩句內在的節奏和旋律。散文詩的音樂感並不亞於格律詩,有時反而勝過格律詩。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盛世。馬拉梅的(1893年)、拉弗格的遺著《善意之花》(1890年)以及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年)……組成了象徵主義文學的百花園。到1891年,象徵派“文學宣言”的作者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徵派。接著,許多像徵派詩人也開始另尋自己的藝術之路。至此象徵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土崩瓦解。但是,象徵主義作為文學思潮和藝術風格,卻影響到了20世紀法國的重要詩人瓦萊里、克洛代爾、亞默甚至聖瓊·佩斯等,這些人都被評論家列為後期象徵主義者。 象徵主義的影響既不限於法國,也不限於西方世界,它還飄揚過海開放在中國“五四”以後的新詩壇上,戴望舒、李金發等的詩歌都有濃厚的象徵主義詩歌氣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