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29章 為藝術而藝術——戈蒂耶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944 2018-03-20
只有毫無用處的東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東西都是醜的,因為那是某種實際需要的表現,而人的實際需要,正如人的可憐的畸形的天性一樣,是卑污的、可厭的。 ——戈蒂耶 標舉超脫現實的象牙塔寫作的是19世紀法國的重要文學潮流——“為藝術而藝術”,後來的帕爾納斯派、象徵主義和現代法國文學都從這一文學潮流中受益很多。 “為藝術而藝術”是在與文學為社會的社會小說的對立中出現的。 19世紀30年代以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逐漸演變為不同的傾向,一是積極反映現實社會的所謂“社會小說”。喬治·桑的空想社會主義小說和雨果的等,都是這種“社會小說”的代表作。與此同時,出現了與“社會小說”對立的傾向,它主張文學超脫現實生活,反對文學藝術反映社會問題,反對文學藝術有“實用”的目的。這一種傾向成為“為藝術而藝術”的潮流,一度佔據19世紀末法國的文壇。

高唱“為藝術而藝術”的是浪漫主義詩人戈蒂耶,1832年他在長詩《阿貝杜斯》的序言中宣稱:“一件東西一成了有用的東西,它立刻成為不美的東西。它進入了實際生活,它從詩變成了散文,從自由變成了奴隸。”後來戈蒂耶又在他的小說《模斑小姐》序中稱:“只有毫無用處的東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東西都是醜的,因為那是某種實際需要的表現,而人的實際需要,正如人的可憐的畸形的天性一樣,是卑污的、可厭的。”這篇序文成為“為藝術而藝術”的旗幟。 他的詩集《琺瑯與玉雕》(1852年)是為藝術而藝術美學觀點的實踐成果。這部詩集被帕爾納斯派詩人奉為藝術典範。 1875年,在這部詩集重版時,戈蒂耶增加了一首題為《藝術》的結論式的詩,重申了他的主張:人間的一切都是過目煙雲,曇花一現,只有藝術才是永恆的;連天上的神明都會滅亡,可是高妙的詩句卻永垂千古,比青銅更為堅硬。

“為藝術而藝術”的詩歌要求形式上的整齊完美;用嚴格的、古典詩的格律,經過細磨細琢、雕詞鑿句的一番功夫,表現客觀事物的外形美;詩人在作品中不能流露自己一絲一毫的感情。 “為藝術而藝術”的倡導者戈蒂耶是公認的帕爾納斯派的前驅。帕爾納斯派的主要詩人邦維爾、勒孔特·德·李勒都高舉“為藝術而藝術”的大旗。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象徵派詩人瓦萊里在他關於詩歌的言論中,還提出詩歌藝術的目的在於它本身,他說:“一句詩並沒有別人強加於它的意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