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20章 我要為20世紀寫作——司湯達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1781 2018-03-20
亨利·貝爾,米蘭人,寫作過,戀愛過,生活過。 ——司湯達的墓誌銘 一切偉大作家都是他們時代的浪漫主義者,表現他們時代的真實的東西,因此感動他們同時代的人。 ——司湯達 擁有一個謎一般的標題。一般認為,“紅”指的是紅色的將軍制服,即軍隊。 “黑”指的是教士的黑道袍,即教會。當兵和做神父分別是拿破崙帝國時代和王朝復辟時期有野心的法國青年不同的晉升之路。小說主人公原來打算不穿上紅色的將軍制服就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當大主教,可是他最後卻上了斷頭台。 的作者司湯達(1783—1842年)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標誌著以當代社會生活為題材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誕生,雖然他活著的時候並未引起廣泛的注意,他曾宣稱到1880年才會有人讀他的作品,到1935年才會被人理解;如今,司湯達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公認,他對現代小說藝術發展的貢獻已載入史冊。司湯達僑居意大利期間,深受意大利浪漫主義尤其是曼佐尼的影響。意大利浪漫主義同德、法消極浪漫主義不同,後者宣揚唯心的神秘主義,前者則強調文學要寫真實,要提倡民族傳統。用曼佐尼的話來說:“戲劇人物的可信與否,全在他的真實性”,“最偉大的詩人都從民族傳統中吸取題材”,目的是為當前民族解放鬥爭服務。

司湯達在文學上主張文學切合現實,為現代人服務。他以羅馬凱旋門同法國的凱旋門為例,說“羅馬的藝術家是浪漫主義者,他們刻畫的是當時的真相,因此感動了他們的同胞”;而完全模仿羅馬的法國藝術家的創作不過是毫無生機、墨守陳規的文學。在藝術形式方面,司湯達提倡樸素自然的散文體詩歌,反對墨守三一律和亞歷山大詩體的成規。他倡導簡單明晰的語言風格,反對夏多布里盎式的矯揉造作和誇張。他的小說就是他文學主張的活證據。 司湯達的小說《巴馬修道院》寫一個意大利巴馬公國的貴族法布利斯·台爾·唐戈。他青年時代參加拿破崙軍隊,拿破崙失敗後返回意大利,在他姑母的幫助下,到神學院學習,被任命為代理大主教,後來因為幾次戀愛失敗,隱居到修道院,不久死去。司湯達筆下的法布利斯是一個有才能的、精力充沛的青年,他想通過從軍和出任教職來謀求個人的發展,並想在愛情中求得個人幸福。作者也展示了巴馬宮廷的政治陰謀和鬥爭,顯示了當時意大利社會的黑暗和混亂。

主要講述一個木匠的兒子於連·索黑爾的故事。於連個性倔強頑強,精通拉丁文,被委任為當地市長德·瑞那的家庭教師。他與市長夫人發生了戀情,事情敗露後,他來到與世隔絕的修道院。不久他被介紹給巴黎的一個侯爵做私人秘書。他又與侯爵之女發生戀情。正當於連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中的時候,他以前的情人德·瑞那夫人在教會的壓力下寫來了一封告密信,斷送了於連的前程。於連在忿激之下向德·瑞那夫人開了兩槍,這兩槍雖不致命,但於連因此被判處死刑。 據說小說的大部分情節是取材於1828年《法國新聞》上載的一個死刑案件。台灣版的譯者黎烈文在對《法國新聞》的案由與的主要內容作比較研究後,認為司湯達在的情節上主要是採用這一案件現成的材料,他運用心理分析手法,給那些人物吹噓上生命,撰成了一部影響後世的名著。黎烈文因此強調,情節的構造在一部小說裡面並不是最重要的,只有作者所用的創作方法才是極端重要的。

司湯達創作的,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描寫殺人案的普通社會小說,正如高爾基所說:“司湯達的才能與力量在於,他把一件十分平凡的刑事案件提到對19世紀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的、哲學的研究的境界。”無論在思想深度上,還是在藝術描寫上都是一部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中最難以把握的人物就是主人公於連,但作者寫得最成功的也正是於連。於連有才幹、有抱負。為了達到目的,他巧於應付各種生存境遇。或反抗,或妥協,或野心勃勃,或投機偽善,但又不失為正直善良。他一生奮鬥,激盪著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激情,也充滿追求個人幸福的利己主義慾望。 “於連身上表現的反壓迫、求自由,堅定地追尋自我生命價值的精神,體現了人的一種普遍的生存需求,因而具有像徵意義,而他的那種利己主義思想,則成了這一形象歷來難以為讀者完全肯定和接受的根本原因。”(蔣承勇主編《世界文學史綱》)

因其在心理分析方面所描寫的範圍之廣,所發掘的程度之深,不僅在法國文學中,甚至在世界文學中也成了一部最成功和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其思想和文學風格對歐美各國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