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歷史

第71章 春秋三傳

知道點中國歷史 邱立坤 1907 2018-03-20
五經之中本有《春秋》,但由於《春秋》言詞隱晦,表述過於簡約,給後人學習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更好地表現《春秋》經文的內容大義,很多學者為其著文詮釋,以補原書之不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傳注《春秋》的有5傳。後來《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亡佚,只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流傳至今,被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30卷。 《左傳》的作者是誰,歷來頗有爭議。漢代時司馬遷、班固皆認為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史官左丘明。左丘明在口授《春秋》以教弟子時,怕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漢書·藝文志》),故用事實來補訂《春秋》,作《左氏傳》。清代今文經學家們則認為《左傳》是劉歆託名改編。近人認為根據傳文和結束年代等方面分析,《左傳》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國史料編成的,可能並非出於同一作者之手。

《左傳》的體例是編年紀事體,內容大部分是傳注史事,敘述《春秋》經文重要史事的過程。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若按敘事時間論,則到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為止,下限比《春秋》多27年。所記魯國君主也比《春秋》多1位,為13位。文字增加更多,共計約18餘萬字,內容大大豐富了。 《左傳》與《春秋》相比,傳文內容與經文內容並非十分密切配合,或經文有而傳文缺,或傳文有而經文無。故後人認為《左傳》雖因《春秋》而作,但在編年體例上比《春秋》完備,在史料和文字價值上也遠遠超過《春秋》,完全可以獨立稱為史書,所以稱其為《左氏春秋》。

《左傳》補充並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魯國一國的史實,而且還兼記各國歷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帳式的記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徵引了許多古代史實。這就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如春秋時的幾次大的戰役:齊楚召陵(郾城)之役(魯僖公四年)、晉楚城濮(濮縣)之役(魯僖公二十八年)、秦晉濮(陝縣)之役(魯僖公三十三年)、楚晉(鄭縣)之役(魯宣公十二年)、齊晉鄢陵之役(魯成公十六年)等等,《左傳》皆有生動詳實的記載,為研究春秋時大國爭霸的歷史提供了史料。又如魯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諸侯之事,是西周王室興衰的生動寫照。因此,《左傳》是研究春秋史的寶貴參考書籍。

《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 《公羊傳》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著於竹帛”。 《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穀梁傳》亦稱《春秋穀梁傳》、《穀梁春秋》,為儒家經典之一。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穀梁赤。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 《公羊傳》與《穀梁傳》的內容和特點在今人看來大同小異,二者都重視闡釋《春秋》之“大義”或“宗旨”,不重歷史事實的傳注,因而史料價值遠遠低於《左傳》。從經學的角度看,二者則各有所側重。 《公羊傳》的主要精神是宣揚儒家思想中撥亂反正、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要無情鎮壓的一面,為強化中央專制集權和“大一統”服務。 《穀梁傳》則著重宣揚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重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為緩和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服務,因而也受到統治階級的極大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間及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公羊傳》尤為今文經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春秋》及三傳作為儒家經典,備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長期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教科書和科舉的考試內容。 《左傳》在唐宋兩代被定為“大經”;《穀梁傳》和《公羊傳》在唐代被定為“小經”,在宋代被定為“中經”。三傳與《春秋》合刊,均被列入十三經中。 《春秋》與三傳文字洗練,記事簡潔明了,行文井然有序,對後世文學家、史學家影響頗大。劉知幾在《史通》中稱讚《左傳》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其語言之精要已成為後代楷模。 《左傳》文字優美生動,在文學性方面較之《春秋》有很大增強,從“大事記”式的記錄發展為富有戲劇性的情節展示,塑造了豐滿的人物形象,堪稱為文史並茂的歷史、文學名著。司馬遷發揚《左傳》的傳統,為世人留下了亦史亦文的巨著《史記》;司馬光著,體裁、手法均深受《左傳》影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