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歷史

第42章 三藩之亂

知道點中國歷史 邱立坤 1446 2018-03-20
清軍入關後,為籠絡漢人,安撫投降的明軍將領,先後分封吳三桂為平西王,耿精忠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分別鎮守雲南、福建、廣東三省,此即為清初“三藩”。他們本為明朝遼東邊將,後來降清。或開關迎接清軍進入山海關,或為其南征北戰,鎮壓人民的反抗和抗清勢力,立有戰功。清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權之後,他們因功被封為王,享受高官厚祿,作為清朝控制南方邊遠地區的藩籬。他們利用這一機會,保存並擴大自己的實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恣意妄為,對下魚肉百姓,對上與中央政府抗衡。 1673年,康熙帝下撤藩令,欲解除三藩兵權。吳三桂即於十一月間在雲南發動叛亂,發出檄文指斥清廷“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蓄發易衣冠,旗幟皆白色,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起“復明”的旗號,以欺騙人民,很快攻進湖南。不久,廣西將軍孫延齡、提督主雄等據廣西反叛,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等據四川反叛。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據福建反叛。不到半年,清廷的滇、黔、湘、川、桂、閩六省全部失掉。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據廣東反叛。接著,戰亂擴大到贛、陝、甘等省。吳三桂等人反叛的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動,大學士索額圖提出殺掉主張撤藩者的頭,取消撤藩令。康熙力排眾議,對其他叛亂分子採取招撫拉攏的手法,暫時停撤耿、尚二藩,集中主要力量打擊元兇吳三桂。 康熙下令剝奪吳三桂“平西王”的爵位,殺其子吳夢熊於北京。軍事上迅速制定了一套作戰計劃,討伐吳三桂。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統率八旗勁旅前往荊州,與吳軍隔江對峙。又命安西將軍瓦爾喀率騎兵赴蜀,大學士莫洛經略陝西;命康王杰書等率師討伐耿精忠。又命副都統馬哈達領兵駐兗州、擴爾坤領兵駐太原,以備調遣。

康熙玄燁依據時局,運籌帷幄,以湖南為主戰場,堅決打擊湖南的叛軍。輔以陝、甘、川線和江西、浙東東線,三個戰場相互配合,把叛軍分割開,同時對西北則採取穩定策略。陝西提督王輔臣,態度曖昧,叛而附,附而又叛,甚至殺害了陝西經略莫洛。康熙以極大的耐心爭取他,表示“往事一概不究”,極力安撫,終於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把王輔臣爭取過來,保住了陝西,使吳三桂打通西北的陰謀未能得逞,清軍得以騰出兵力增援南方。清廷又利用耿精忠同鄭經的矛盾,多方招撫耿精忠,不久耿歸附清廷,清收復福建。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五月降服,穩住了廣東。 由於康熙處置得當,吳三桂失去了外援,軍事上完全陷於孤立。這樣,從康熙十五年起,戰爭的優勢逐漸轉到清軍方面來了。康熙十七年,戰勢對叛軍更加不利。勢窮力竭的吳三桂為了鼓舞士氣,於三月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但這一招並未起什麼作用,他坐困衡州,一籌莫展,八月病死,部將迎其孫即帝位,改元洪化,退居貴陽。

清軍乘勢發動攻擊,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軍平岳州、常德、長沙、衡州等地後,恢復了湖南全省,同時收復廣西。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克漢中,定成都,取重慶,收復四川。同時,康熙處分了奉命攻打重慶而中道退返荊州的寧南靖寇大將軍勒爾錦,命令彰泰為定遠平寇大將軍,接替指揮,率師由湖南進攻雲貴。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清軍收復貴州,彰泰開始進入雲南,二月,賴塔率師由廣西抵雲南。九月,清將趙良棟率師由四川至雲南,與另二路先期抵達的軍隊會合,加緊圍攻昆明。此時,被清軍俘穫後發給銀糧返還原籍的苗族兵將,紛紛幫助清軍。十月,昆明城糧盡援絕,南門守將開門迎降,雲貴悉平,“三藩”叛亂至此結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