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歷史

第23章 聲聲入耳,事事關心

知道點中國歷史 邱立坤 1337 2018-03-20
無錫東林書院的一首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晚明以來,不徑而走,傳遍大江南北,堪稱千古絕唱。以東林書院為大本營的明朝東林黨則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士大夫政治集團之一,他們在東林書院以講學為中心,評議時政,褒貶人物,在17世紀的明朝擁有很高的聲譽。 一副楹聯數百年來膾炙人口,對後人具有如此大的感召力,是因為它不僅是東林黨一代人的心聲,也是幾千年來士大夫、知識分子所追求的道義和良知。它所體現的東林精神不僅是無錫的,也是全國的;不僅是晚明的,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 明神宗統治後期,宦官弄權,邊患頻繁,加派賦役,人民負擔沉重,政治日益腐敗。以東林書院講學為聯繫紐帶,並逐步發展形成以江南士大夫為核心的東林學派。他們既有鮮明的學術思想見解,又有積極的政治主張: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贓枉法,呼籲朝廷體恤百姓等。這些針砭時政的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集團的強烈嫉妒和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成明末激烈的競爭局面。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持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而加以無端攻擊詆毀。這就是“東林黨”的來歷。與東林黨對立的有所謂齊、楚、浙黨等派別。

東林黨人在不當權的時候,議論國政,抨擊朝廷,贏得知識分子的追隨和民眾的擁護。天啟年間更是時來運轉,移宮案後東林黨人從在野的反對派,一變而成為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首輔劉一景、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禮部尚書孫慎行、兵部尚書熊廷弼,都是東林黨人或東林黨的支持者,可以說王朝的軍事、政治、文化、監察和人事大權全都被東林掌握。 《明史》中描述道:“東林勢盛,眾正盈朝。”可謂盛極一時,按理說,這是他們治理國政的最佳時機。然而,他們又錯失良機,很快喪失優勢地位,短短四年就被宦官魏忠賢驅盡殺絕,全部覆沒。 東林黨人當權後,主要忙的是兩件事:一是啟用一大批在前朝失勢的黨人,再一件是排斥異己,打擊宿敵齊、楚、浙、宣昆黨,凡是不合口味的都視為異類,加以排斥,東林內部又以鄉里為界,分裂成許多小組織互相爭吵,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人想有所作為,也很難成功。作為當權的群體力量,沒有利用有利的時機,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國方案,把主要精力和才智都消耗在黨派鬥爭上,這是招致失敗的一大原由。

在他們躊躇滿志的時候,不僅對閹黨力量的崛起麻痺大意,喪失警惕。而且對閹黨採取籠絡政策,姑息養奸,試圖勸告魏忠賢不要干政,這無異於與虎謀皮。眼看閹黨勢力日益壯大,他們的認識不一致,行動又遲緩,放著兵部不抓,不用武力做後盾。魏忠賢的爪牙插手內閣,首輔、吏部尚書相繼被逐,次輔竟然膽怯得辭職,以圖息事寧人。之後,東林黨人與閹黨集團之間因朝政爭論相互攻擊,終於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閹黨魏忠賢掌握實權,乘機向全國頒示所謂“東林黨人榜”,公開逮捕迫害大批東林黨人士,東林黨人死傷殆盡。東林學院主持人高攀龍力抗權奸,不屈羞辱,投水自沉。同時,魏忠賢由政治鬥爭遷怒於講學,矯旨毀壞全國各地書院,禁止講學活動。 東林黨人為官清廉,具有為理想獻身的精神,人品使人景仰,行為卻不足為訓,在他們身上集中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致命弱點和缺陷。東林黨的興亡,是一曲令人遺憾的悲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