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化

第184章 喝茶原是“熬菜湯”

知道點中國文化 徐亮 753 2018-03-20
“婆子暗暗地歡喜,道:'來了!這刷子當敗!'且把銀兩來藏了,便道:'老身看大官人有些渴,吃個寬煎葉兒茶,如何?'西門慶道:'乾娘如何便猜得著?'” “王婆接了這物,分咐伴當回去,自踅來開了後門,走過武大家裡來。那婦人接著,請去樓上坐地。那王婆道:'娘子,怎地不過貧家喫茶?'” 這是第二十三回“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中的兩段。這裡邊就有一個問題:茶不是“喝”的麼?怎麼“吃”起來了? 原來,茶在我國古代只作為藥用,到了公元四世紀左右才開始普遍作為飲料,人們常將喝茶稱之為“喫茶”。就與我國人民早期製茶和飲茶的方式密不可分。

唐以前,飲茶的方法比較原始,只有藥飲和解渴的粗放飲法。把鮮茶葉放在鍋裡“作羹飲”,說白了就是熬成湯喝。但是,鮮葉無法貯存,也不好運輸,所以,客觀要求出現乾茶。乾茶的最早形式,也不過是把茶葉曬乾而已,談不到加工製作。 唐代時,“茶聖”陸羽大力倡導餅茶及飲法,從而使唐宋兩代,五六百年間,餅茶獨領風騷。 所謂餅茶或團茶是指:製茶人將從樹上採摘下來的茶葉放入釜中蒸煮,用杵臼搗碎,拍成茶餅團,再將茶餅團串起來焙乾封存,當時人們稱之為“龍鳳團茶”、“蠟麵餅茶”或“研膏”。人們在飲用這種茶時,需將茶餅研成粉末,然後用紗絹做的羅篩篩出極細的茶末,再將茶末放入釜內,用滾水煎煮。人們在品嚐這種茶時,咂嘴、嚼末、漬舌,所以就叫做“喫茶”。

“喫茶”從唐代流傳到明代,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茶葉改革的積極倡導者。他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下詔罷貢龍鳳團茶,改為御貢茶芽,就是今天的散茶。從此,散茶取代了團茶,沖飲取代了煮飲。明崇禎年間,中國各大城市的市井街巷中,開始出現了茶館、茶室、茶舖、特別是到了清代和民國年間尤盛行,但人們仍習慣於將喝茶稱為“喫茶”,並一直流傳至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