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化

第166章 情人乞巧話七夕

知道點中國文化 徐亮 1061 2018-03-20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每年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節。七夕節,被稱作中國的“情人節”,牛郎織女的傳說流傳了千百年,感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使他娶到了天上的織女做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知道後,他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每逢七月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人們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認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至。並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起源於星辰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產物。牛郎織女故事雛形最早見於,後經歷代流傳和加工,最終形成了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

“七夕”又稱“女兒節”。七月七日幾乎全是女子的活動。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在七月初六晚,竟相在陽台、庭院,陳設果品糕點,點燃香燭,向天禱拜,直至深夜,謂之“慕神仙”。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麵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像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的夜空的景色,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織女的手藝極巧,不僅會織雲錦,而且還能縫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少女們在七月七的晚上,就要進行“乞巧”活動,即向織女乞求智巧。漢代就有了乞巧風俗。南北朝時,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個風俗發展到了高峰,出現了丟針卜巧,就是在七夕中午,在院裡曬一盆水,因微塵飄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到晚上,女孩子們將繡花針塗油以後,輕輕放置水面,能夠飄浮者則被認為是乞得了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