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化

第49章 桃花源里可耕田

知道點中國文化 徐亮 1134 2018-03-20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复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這就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千古名篇,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會圖景。在此,他極力描繪了一種寧靜、美好的是田園生活。 陶淵明所生活的年代,是一個政治矛盾異常尖銳,社會生活動盪不安的時代。一方面是百姓流離失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內部又爭權奪利,連年征戰。陶淵明生活的江州,地處荊、揚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到處是一派殘破景象。本篇真實地反映了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與黑暗現實截然對立的價值觀念。 的寫作時間大約在公元419~421年之間,此時陶淵明隱居田園已至少十三年,對田園生活已有切膚之感。作者的這些感受成了中理想的源泉。他的精神追求已超越了他的時代。因此,李澤厚先生說陶淵明是“魏晉風度的最高代表者。”

現在,湖南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四周山環水繞,桃紅竹翠,景色秀麗,相傳陶淵明所說的“世外桃源”就是此地。這裡已經成了著名的桃花源景區,其中以纜船洲、秦人古洞最為有名。 纜船洲又稱爛船洲,相傳當年武陵漁夫即於此靠岸纜船。又相傳他離開桃花源時所纜小舟已腐爛。這後一傳說,實際暗示桃花源是神仙洞府,道教中流行兩句名言,“山中方七日,人間已千年”嘛。 秦人古洞極狹窄,如兩人並行,都要側身向前。相傳當年武陵漁夫即由此進入桃花源,走出此洞。豁然開朗,一如陶淵明的詩與記所展現之情景,真不亞於瑤池仙境,令人有遠隔塵世之感。 1959年6月29日,毛澤東主席登廬山開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在山上,他遠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一時詩興大發,寫下了名詩《登廬山》,其中還反用桃花源的典故,說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成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