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102章 民族之魂——魯迅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375 2018-03-20
但對於他的時代與民族,魯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無論身前與身後,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運。我們民族有幸擁有了魯迅,但要真正理解與消化他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思想文化(文學)遺產,還需要時間。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魯迅,恐怕已經無須介紹。每一個中國人如果希望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民性,都繞不過魯迅這樣一個巨人。魯迅更為現代文壇留下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瘋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國民弱點像徵的“精神勝利法”體現者阿Q;帶著滴血的靈魂走向地獄的祥林嫂;還有閏土、華老栓……他不但寫出人物的“血肉來”,而且表現了“靈魂的深”,這種實寫人物,虛寫寓意的方法,既富有強烈的真實感,又賦予更深廣的社會批判意義,顯示出巨大的藝術表現力。

魯迅(公元1881年—1936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他原姓周,名豫才,1898年改名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時開始使用的筆名。他早年學醫,後深切感到,在中國,頭等的重要的還是改變人的精神,於是棄醫從文。魯迅的小說集有、和。收入、、、《阿Q正傳》等名篇,反映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收入《祝福》、等11篇小說,比較集中地描寫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是30年代創作的一組雜文化的小說,採用古今雜糅的浪漫主義手法,把歷史題材與現實鬥爭結合起來,使正面人物顯示中國人民的戰鬥傳統,反面人物漫畫化、滑稽化。魯迅還是中國現代雜文的開拓者,“五四”時期的雜感和論文,形像生動、尖銳潑辣,形成獨特的“魯迅風”;1925年以後,雜文成了魯迅的創作重心,內容從廣泛的社會批評轉到激烈的政治鬥爭。最能顯示魯迅複雜的心態的是他的散文,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詩集,每一篇都在剖露作者的靈魂,顯示他的憤激、感傷、企望和追求;是帶有回憶性質的敘事散文集,其風格深摯平易而清新舒展。

《阿Q正傳》是魯迅作品中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說。 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 《阿Q正傳》流傳極廣,版本甚多,國外許多國家都有譯本,前蘇聯、日本、法國還曾將其改編為劇本正式演出。在意大利的《蓬比亞尼作品及人物文學辭典》裡,甚至可以查到《阿Q正傳》和“阿Q”的辭條,可見影響之深遠。 《阿Q正傳》以阿Q的形象,令人信服地畫出了“沉默的國民魂靈”和“中國的人生”。阿Q是一個赤貧者,靠出賣勞力為生,身受經濟的剝削和政治的壓迫。但是,他對自己的處境沒有絲毫反抗的意識,沒有開闢新生活的慾念,成了一個安於奴隸地位的苟活者。這一切與儒道兩家所鼓吹的道德如出一轍,儒道兩家提倡的人生哲學在這裡獲得了具體實在的顯現。

更可怕的是阿Q的性格主體——精神勝利法。阿Q不僅甘於處於受盡欺凌的卑賤地位,而且還要以一種想像中的優勝來為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尋找解脫,以一種脫離實際的虛妄精神的超然,來取得心理上的自慰和精神的勝利,這本質上是一切受壓迫者在未覺悟和未有能力反抗前的不得已的一種心理選擇和消極適應、消極保護的思想行為方式。然而,這是更深刻的“沉默的魂靈”,是完全喪失了做人資格和地位的被扭曲了的靈魂的表徵,是人被異化的變態反映。這實際上是一個民族長期在封建專制土壤上、在封閉的文化模式中、在農業自然經濟條件下生長起來的一種性格上的痼疾。 “沉默的國民魂靈”和“中國的人生”還表現在阿Q的保守、盲目、排斥異端、諱疾忌醫等性格缺陷上。阿Q的價值判斷標準,一切以狹隘的個人經驗生活和傳統的標準為尺度,凡是背離了這兩條原則標準的,皆是離經判道。這些性格缺陷,從根本上講是與動態的發展意識背道而馳,是靜態的停滯與沈默的表徵。這種意識正是整個傳統文化局限的反映,與整個國民心態中的心理價值結構互為因果。

產生阿Q精神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阿Q式的人格在中國民族性國民性中的確有著相當的比重,當這個事實被揭示出來之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另外,魯迅以嚴格的理性精神審視國民性格,以批判的眼光無情解剖自己的民族,為中國人建立健康的批判理性開闢了道路,把中國人從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封閉性中解放出來。中國人不僅需要根治阿Q式的精神痼疾,更需要的是建構“批判——創造”相結合的理性結構,這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現代化的不可缺少的思想動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阿Q正傳》的問世,一方面深深觸及了國民的弱點,使一些人惶惶然,覺得阿Q就像自己一樣;另一方面它又激發了人們反思自己,反思整個民族性格的歷史發展、審視民族的現在並且展望民族性格未來走向的激情。

阿Q作為藝術形象將永遠流傳青史,《阿Q正傳》也將因其藝術成就而載入不朽的時間史冊;隨著社會的發展,阿Q的精神應當而且必然會被埋葬。 魯迅作品最具價值的在於其改造“民族靈魂”和中國社會的思想。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大題材——農民(包括市鎮平民)和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拓者。他是中國幾千年文學史上第一個真正寫普通勞動人民的小說家;他全身心關注的不是這些下層民眾所受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而是精神上所受的毒害,所表現的不是他們物質生活的困苦,而是精神的痛苦與病態,從而尖銳而深刻地提出“改造國民性”的主題。比如大家熟悉的作品,華家經濟上的拮据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一下,正面展開的是他們一家及茶客們精神的愚昧。魯迅認為,在封建社會長期統治下,吃人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已經滲透到民族意識與心理之中,成為歷史的惰性力量,而且是多數力量,形成“不見血的虐殺”,他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否定支配大多數人思想與行動的統治階級的倫理道德觀念,這更能產生震撼麻木國民靈魂的力量。魯迅對知識分子的了解更加深切,他筆下既有孔乙己等受科舉毒害的酸腐文人,他們還屬被吃掉的一類,也有假道學者這類吃人幫兇;但最重要的是現代知識分子,魯迅在肯定他們的歷史作用的同時,也著重揭示他們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機,他們是時代的孤獨者,這也是先覺者魯迅內心矛盾的寫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