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34章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077 2018-03-20
盧、駱、王、楊,號稱“四傑”。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骨氣翩翩,意像老境,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內子安稍近樂府,楊、盧尚宗漢魏,賓王長歌,雖極浮靡,亦有微瑕,而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 ——明代王世貞《藝苑危言》 初唐四傑都是少年有為且才華橫溢。駱賓王7歲即能詠鵝為詩,被稱為“神童”。楊炯年10歲即應童子舉,翌年待制弘文館。王勃16歲時,被太常伯劉祥道稱為神童而表薦於上,對策高第,拜為朝散郎。盧照鄰20歲即為鄧王府典籤,“王府書記,一以委之。王有書十二車,照鄰總披覽,略能記憶”。但是在仕途上,他們又都是坎坷不遇的。由於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鬱積著不甘居人之下的雄傑之氣,因此當官也只是卑微的小官,最終的結局都很悲慘。

或者正是這種坎坷的經歷和不幸的命運,使得他們在唐初的文學創作上不為世俗所左右,能獨樹一幟。當時的大臣上官儀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在齊樑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佔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他們力圖衝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臺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他們的創作洗滌六朝之錦麗,突破宮廷詩的束縛。聞一多說:“正如宮體詩在盧駱由宮廷移到市井,五律到王楊的時代由臺閣移至江山塞漠。”

四傑當中,王勃居首位,他的詩感情細膩,風格清麗,似嫌柔弱,但又不缺雄豪曠達,如那首被人千古傳誦的送別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以真切情感歌頌深厚友誼的同時,又向世人展示了他寬闊的胸襟。首句即見出氣象壯大:高聳嵯峨的城闕被雄壯開闊的三秦之地所拱衛。借助於“風煙”的渲染,更顯示出離別的惆悵和傷感。次句“與君離別意”,形成彼此的親近感,“同是宦遊人”,則是為著形成對友人規勸的情感基礎,是為著安慰其“離別意”。第三聯,詩意突然出現昇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何等之襟懷和氣派!這便為尾聯,規勸友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打下了雄厚的思想和情感基礎。全詩文字質樸、意境開闊,具有一種充實壯健之美。另外,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閣序》最為著名。 《滕王閣序》一文,敘述洪都之人傑地靈,描繪登上滕王閣所見之壯景,自敘身世,抒寫仕途失意之悲哀,其中對滕王閣周圍景緻的描繪,尤為人稱道,作者將山景、水景、市景、鄉景、遠景、近景、動景、靜景盡收筆下,互相配合,互相映襯,顯示出優美開闊之意境。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成為千古絕唱。

楊炯的詩風是剛健而又精闢凝煉的。在他的詩歌裡,洋溢著昂揚慷慨之氣,“壯而不虛,剛而能潤”。其中《從軍行》最為有名,字裡行間洋溢著他從軍報國的熱情和渴望: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風闕,鐵綺燒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骨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詩人心情振奮,表現出生逢盛世大展鴻圖的豪情壯志,詩裡充滿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而在寫法上,則直抒胸臆,有一股雄直勁遒之氣,這已開盛唐雄渾詩風的先聲。楊炯也有一些詩篇,極富俊逸抒情。它在悠然的情思中表現出一種天然的詩的情韻。如“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行人斷消息,春恨幾徘徊?”,“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寫得空靈飄灑,含不盡之意如在言外,韻致天然詩味無窮,絕似盛唐詩歌。因此,他在唐詩的繼往開來中,其功之卓絕,實在足以彪炳千秋的。

盧照鄰擅長七言歌詩體,較為出名的是。此詩借古喻今,描繪了初唐時期長安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詩人把筆鋒從宮廷引入市井,出現了萬民狂歡的情景。長安人流如潮,以致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然而在歌海舞潮之中,都有生死相戀的執著。雙方剖明心跡:“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這種愛情形式和表述,熱烈、真摯、大膽,如聞一多所說,比起“病態”的宮體詩來,“氣魄”不可倫比。詩中還寫了御史、廷尉等執法人員邀結一些紈絝子弟宿娼尋樂,違法犯禁的醜惡行徑,也寫了豪門將相相互傾軋,對統治階級進行了深刻批判。行文對仗精巧,句法蟬聯,以賦為詩。 駱賓王擅長五律和七言歌行體。詩風剛健雄渾,氣魄非凡。他的《帝京篇》和盧照鄰的被稱為姊妹篇,兩篇內容相似,共映生輝。另外駱賓王在參與反武的起義中寫下了一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使他名聲大振。武則天讀完這篇罵她的檄文,竟然感嘆是宰相的失誤,而使這樣的賢才流落在外。這篇檄文開首便痛陳列數武則天的罪行劣跡,寫得痛快淋漓,猶有義憤貫流其中。然後,極力讚美徐敬業起兵之聲勢和正義性,氣勢充暢,一瀉千里。最後對朝中諸人曉以情理,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結束,有雄睨一切的氣概和橫掃千軍的力量。它的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程度容當商榷,但它創造了以氣勢、文采為載體去表現政治內容的範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