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31章 古代文學的奇葩——《木蘭詩》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1877 2018-03-20
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民歌興盛的時期。由於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在內容和風格上南朝和北朝的民歌也呈現出很明顯的不同之處:南朝民歌內容較狹窄,多側重於愛情方面,比較活潑,纏綿;北朝民歌反映了更為廣闊的現實生活,對游牧生活,戰爭,人民生活以及愛情婚姻等都有一定的描寫,它體裁多樣,自由且靈活,體制更豐富多變,總體風格古樸悲涼、粗獷豪邁。其中最為傑出的為《敕勒歌》和《木蘭詩》兩首。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這是一首只有27個字的北朝民歌,包含了極大的藝術感染力。靜山、平川、蒼天、茫野,加上清風掠過時所現之牛羊,動靜結合,描述出北國草原的富饒和壯麗。同時也抒發出北國人民對養育他們的土地、對游牧生活的熱愛之情。

另一首《木蘭詩》同樣出自於北朝,它是我國古代文學園地裡的一支奇葩,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傑作。它通過描述一女子替父從軍的故事,塑造出一位千古傳頌的巾幗英雄。它全篇可分為四個部分: 一、即開頭至“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詩歌先用織機聲引出木蘭的嘆息聲,引起讀者的好奇:木蘭為何嘆息?後引出可汗點兵,家中無男兒,父親年邁的現實情況和決定替父從軍。運用東、西、南、北排比,表現出戰爭的迫近和出征前的忙碌。最後用了“旦辭……不聞……但聞”來寫路程的遙遠和木蘭對家鄉和父母的惜別之情。主要描寫了木蘭的焦慮、思考、準備和出征。其中對兒女情懷的述寫表達木蘭對父母之孝,軍書急迫,而替父從軍錶達對國家的熱愛,塑造了木蘭的善良。

二、“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十分簡潔的筆墨,描寫了木蘭10年的征戰和凱旋歸來的情景。用戰爭的可怕和殘酷反襯出一個堅強而勇敢的花木蘭。 三、從“歸來見天子……,不知木蘭是女郎”,寫木蘭辭官和與家人團聚的喜悅之情。木蘭完成使命,並且立下戰功,面對天子的賞賜而不為所動,只求回家與家人團聚。這進一步證明了木蘭替父從軍,為國效力,並不是為功名利祿。進一步刻劃了木蘭的正直和淳樸。木蘭還家,“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描繪了家人的快樂的興奮。木蘭恢復女兒面目,同伴的驚詫以及表達出的對這位女中豪傑的讚嘆,一切都讓人感覺喜悅輕鬆。 四、即最後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文章的結尾之處,作者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寫出了對木蘭從軍12年,但未被發現女兒身的讚頌,表現出木蘭的謹慎和機敏。

該詩用敘事的手法,描述了一個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首先木蘭是一位純真樸實的少女,另一方面又是一位躍馬疆場而不為功名所動的英雄。在她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勞動者的勤勞、善良、深明大義的精神,而且她的形像不僅在於善良和勇敢,同時是智者和理性的體現,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儒道哲學中的高度的人生智慧,表現了中華民族剛柔相濟,能屈能伸,出入有道,進退自如的人生觀,從而對中國文化的精神做出了極好的詮釋。 《木蘭詩》不僅思想意義深刻,同時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一、它作為一首敘事詩,詳略得當。為突出木蘭的形象,作者選取了長達10年的背景,並對這豐富的材料,作了細緻的剪裁。著重於木蘭從軍、離家、辭官、還家四部分,使全文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但對軍旅生活相當簡略,敘事粗細恰到好處,從而把一個十分感人而鮮活的巾幗英雄形象塑造的完美得當。二、敘事與抒情相結合。作者沒有刻意描述木蘭怎麼英勇,如何堅強,而是多了一些“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的思念之情,來表現爹娘與女兒間的深情。敘事與抒情交叉進行,真正做到了融情於事。三、《木蘭詩》用詞豐富多彩,極富韻律。詩中古樸自然的口語和精妙絕倫的律句相結合,既有五言,又包含雜句,並且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有比喻,如“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有誇張,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有對偶,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有排比等。這些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生動性。另外作品的韻律有民間歌謠的特點,以平聲韻為主,不避重字,幾句換一韻,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流暢和諧,極富音樂之美。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久遠,影響十分廣泛。後被改為多種戲曲形式,久唱不衰。它不僅代表詩歌藝術的水平,更主要的是塑造了木蘭這個人物形象,她已經不只單純地代表一個代父從軍的英雄,而是一個為了追求男女平等和尋求女性解放的人物的典型。 《木蘭詩》代表著古代詩歌藝術的最高水平,它無論在內容上還是藝術手法上,都對我國詩歌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它對後世文學和後世民族精神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