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29章 情感七始,化動八風——劉勰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025 2018-03-20
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 ——劉勰“六觀說”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劉勰的,他說:“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導流,為世楷式。”可見《文心》一書不僅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既便在世界文學寶庫裡也堪稱瑰寶,熠熠生輝。 劉勰,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山東莒縣),大約生於劉宋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卒於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前後,歷經宋、齊、樑三朝。所著成書於齊。 劉勰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20歲出頭就到定林寺依“沙門僧佑”生活,一是家境貧寒,更重要的是由於當時佛儒思想的影響。當時的社會是一個佛儒盛行並且合爐共冶傾向很普遍的時代,這種社會風氣和現像對劉勰的人生觀和文學理論、文學思想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終生不婚娶也與信奉佛儒有很直接的關係。

儘管劉勰家道沒落,他還是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到定林寺後,一住就是10多年。當時,定林寺是很有名的大佛寺,僧佑是很有名的和尚,劉勰在他蒐集整理和研究《三藏經》、《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等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劉勰自幼“篤志好學”,加上在寺中研讀佛經,使他“博通經論”,還“長於佛理”。 魏晉時期,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專著,文藝領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為劉勰文學批評專著的寫作,提供了必要的準備條件。 30歲後,他動筆撰寫,耗費5年多時間,到37歲時終於完成了這部巨著。當時沈約在文壇上聲望很高,劉勰想請沈約給予鑑定,卻無緣得見,他只好背上書稿,假扮成賣書郎,在沈約家的大門外等候。一天,沈約入朝議事,劉勰趁他上車時走上前去,把書稿呈上。沈約看罷全書,大加讚賞,認為“深得文理”,並將書稿放在案頭,以便隨時翻閱。從此,劉勰和才逐漸被世人所知。

即是在總結前人創作和理論成果、概括歷代各種文學現象的基礎上寫成的。劉勰認為,前人文學理論零星片面,極欠完整,未能建立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他立志要寫一部“彌綸群言”、博大精深的文學理論專著,以探討為文之用心。 全書約37000餘字,共50篇。各篇獨立成文,內容上又緊密相聯。分上、下兩編,上編論述文學的基本原則和各種文體的源流演變,下編為創作論、批評論和統攝全書的序。就篇目的編排及其內容看,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原道》、《徵聖》、《宗經》3篇,開宗明義地闡述了劉勰的世界觀及其文學理論的基本思想,乃是總綱。 第二部分:專論文體,從《明詩》到《書記》共20篇,涉及三十幾種文體,包括韻文、散文以及雜文等。對每種文體,劉勰都從源流演變、定義與實質、代表作家與作品、基本特徵和寫作要領四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第三部分:是關於文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創作理論,也是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包括從《神思》到《總術》共19篇,研究文學創作的構思、風格、內容和形式的關係,以及創作過程和表現手法的各種問題。 第四部分:為《時序》和《物色》篇,闡明文學創作和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提出了“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和“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等著名論斷。 第五部分:是文學批評論,包括《才略》、、《程器》3篇,分別從作家、作品及文學批評理論等方面,作了較為集中的論述。 第六部分:即最後一篇《序志》,是全書的序論,說明了寫作動機與目的。 系統總結了我國歷代文學理論研究的成果,建立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它以儒家思想為出發點,確立了文學的基本原則: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還繫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係,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要具體形像這一基本特徵,並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徵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的形象思維的先河。

作為中國5世紀末一部傑出的文學理論巨著,第一次建立了中國式的文學理論體系,全面分析了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對齊代以前文學批評理論進行了一次大型總結,也對齊代以前文學思潮和文學創作實踐經驗進行了一次系統探討。它不僅較全面地總結了前人的文學創作經驗及文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而且廣泛探討了文章載體、寫作方法和藝術技巧等問題,嚴謹地評價了一些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提出了前人所未道及的許多新觀點、新思想、新見解,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內容,並對中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論述的問題這麼多,涉及面這麼廣,但彼此間卻緊密相聯,形成嚴密的理論體系。清人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詩話》中評價“體大而慮週”;魯迅先生認為:“篇章既富,評騭遂生,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模。”將與《詩學》相提並論,極力推舉,可見它對文學理論發展史影響之巨大和深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