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15章 一字千金成《呂覽》——呂不韋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056 2018-03-20
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呂氏春秋·序意》 不韋乃集儒者(原訛作書字)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 ……然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楊雄相表裡也。 ——高誘 《史記》中有載:公元前239年,即秦王嬴政八年的一天,秦國首都的城門特別熱鬧,人如潮湧,大家在看什麼呢?原來城門樓上掛滿了成片的寫滿文章的竹簡,城門口上貼的告示說,如果有誰能夠將此書增或刪一個字,就賞賜給他千金。然而一連好幾天過去了,仍沒有人能夠得到這千金。難道這部書真的就這麼完美無缺嗎?其實不然,這部書的作者是當時身為秦國“仲父”的相國呂不韋,誰還敢在太歲爺頭上動土呢?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來,而這部無價寶書就是《呂氏春秋》。

呂不韋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戰國末期的衛國人,出身商賈。然而他與一般商人不同的是,他具有非同尋常的政治敏感性,他在趙國都城邯鄲經商時,發現質於趙國的秦貴族子楚有回秦國繼承王位的可能,“奇貨可居”。於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劃策並出資支持子楚取得王位繼承權。子楚即位,就是秦莊襄王,感於呂不韋之恩任其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洛陽10萬戶,自此他的買賣可謂獲得了極高的回報。 3年後,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立為王,呂不韋做相國,號稱“仲父”,一時權傾朝野。當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都以能夠招聚賓客而聞名天下,呂不韋也開始招攬天下賢士,厚待之,賓客竟達到3千多人。他讓這些賓客將自己的所學所聞記錄下來,然後匯聚在一起,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總共二十餘萬字,冠名為《呂氏春秋》,也叫《呂覽》。後來因為他與太后有染,遭嬴政罷黜,被發配蜀地後引鴆自盡。

儘管人們對呂不韋由商賈從政多有詬病,但是他決不僅僅是一個只會投機鑽營的商人,他具有超人的戰略眼光和政治才華,也有縱橫捭闔、統御天下的才能。 《呂氏春秋》的編纂固然有為自己造勢、為自己留名的一面,但同時也為秦國統一天下提供了政治和文化支持。當時,秦國通過商鞅的改革國力日益強盛,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大勢已成。但是出身西戎的秦國在文化上卻是一個矮子,呂不韋深知統一天下可以靠武力,然而統治天下絕非武力就可以成就。因此,在呂不韋專權的12年中,他一方面派兵攻打趙國、滅周國,另一方面將天下賢士聚集到秦國,使秦國的文化有了一個躍升。後來秦始皇重法家,只是一味強調苛刑竣法,終二世而亡,以此相較足可見呂氏目光之長遠。

《呂氏春秋》名列雜家之首,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廣闊的心胸和非凡的氣魄對諸子百家之學進行取長補短,以求能成一家之言。 《孟夏紀·用眾篇》中說:“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雖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乎賢者。……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這與執己一端、排除異己的諸子學說明顯不同,以實用為原則,只要有利於我統治的觀點,都可以收羅起來匯入書中,這成為《呂氏春秋》的一個指導思想。 儘管《呂氏春秋》觀點龐雜,並且由眾多賓客集體編纂而成,但它有一個系統完整的形式框架,全書分紀、覽、論三大部分,其中紀以春夏秋冬四季來命名,每一個季節又各自分為孟、仲、季三部分,由此形成十二紀,每紀有5篇。覽有八覽,每覽八篇,共64篇。六論每論6篇,計36篇,全書共計16篇。這種系統性、整體性的編撰方式在先秦還是第一次,明顯有為秦的統一大業服務的政治功能。

《呂氏春秋》的編纂者們既為賓客,就不免帶有戰國縱橫家的雄辯之風,再加上有相國撐腰,所以文章多方言無忌、氣勢恢宏,比較多地運用層遞、排比、反复、對比等等手法。如:“昔先聖王之為苑囿園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其為宮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濕而已矣;其為輿車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為飲食酏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其為聲色音樂也,足以安性自娛而已矣。”(《重己》)又如:“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數,風有八等,水有六川。”由七個排句組成,語句簡潔有力。 《呂氏春秋》中廣泛運用排比,使得氣勢浩蕩、節奏暢達、層次分明,對後世駢文有很深的影響。 《呂氏春秋》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比較注重博採眾家之長,吸收了諸子文學中善用寓言、神話表達思想的傳統,比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荊人襲宋、涸澤而漁等等。同時文中多有格言警句,如:“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誠廉》)“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自知》)“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務大》)等等。

《呂氏春秋》集百家之言,是整合中華文化的一種嘗試,然而統一性同多樣性始終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呂氏春秋》標誌著諸子時代的結束,而後秦統一六國,而後焚書坑儒,百家爭鳴的盛況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