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12章 鯤鵬展翅逍遙遊——莊周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265 2018-03-20
()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獲得幸福有不同等級。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相對幸福;絕對幸福是通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層的理解而得到的。 ——馮友蘭 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週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魯迅 一隻白色的蝴蝶,自由而快樂地飛著……它流連在奼紫嫣紅的花叢中,徘徊於清澈湍急的小溪邊,盡情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明月清風,甘露醇漿。它從山谷飛起,向遠方游去,飛過一望無際的平原,飛過連綿起伏的高山。它欣賞著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品味著鐵馬秋風,杏花春雨。與落霞齊飛的孤騖是它的伙伴,與長天一色的秋水是它的樂園。它扶搖直上,忘記了人間的是非榮辱;遺世獨立,擺脫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糾纏。它不知飛到了何處,要去何方,只知道從從容容地飛翔,安安靜靜地生活……

蝴蝶就是莊子。莊子名周。莊周不知道到底是他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他稱之為“物化”(《莊子·齊物論》。以下只注篇名),可詩人卻說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李商隱:《錦瑟》)。在夢醒時分,他發現躺在床上的依然是那具僵直的身體、自己的身體、沒有翅膀的身體。 莊周是戰國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戰國中期,征戰頻繁、王權更迭、生活無序,儒墨兩家提出的社會理想在莊周看來都是各執一端、於世無補。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周對社會和現實政治採取了逃避態度,他拒絕了高官厚祿,把自己的目光由社會政治生活轉向更為寬大的自然界領域。由現實生活轉向理想境界,提出了“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莊子·天運》)等一系列科學宇宙論問題,渴望超越出現實的人生痛苦。莊周的思想獨樹一幟,在老子以後的先秦道家各派中影響最大,後世往往以“老、莊”並稱。一書比較完整地保存了莊周對時代與人生的解答。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52篇。西晉郭象註釋整理,刪定為33篇,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一書。

繼承了《老子》的道論,經驗世界為“物”,指有形、有聲、有色的具體事物;超經驗世界為“道”,指無形無象、不可感覺而又有情有信、可傳可得的存在,是產生天地、鬼神與上帝的本根,它瀰漫宇內、貫穿古今,無時無刻不在。莊周認為,立足於“物”經驗世界與立足於“道”的超經驗世界的人,其思想境界和認識結果是迥異的。前者只會從具體事物的一偏之見出發,發現事物之間各有差異,世界充滿矛盾,人生盡是痛苦。後者則能超越“物”的束縛,發現各種事物、各種矛盾都處於不斷轉化之中,細小的草莖與粗大的屋柱,醜陋的厲與美貌的西施,都可以通而為一,甚至事物的性質、差異都可以完全顛倒。這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能給人無限的滿足,使人從生活的困頓、人生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獲得心靈的自由。

在涉及主體的認識能力的問題的時候,指出,人的認識能力可以分為“小知”與“大知”。前者是指以“物”為認識對象的主體認識能力,即人們通常的感覺經驗和思維活動。後者是指以“道”為認識對象的主體認識能力,是人們的直覺認識能力。通過“小知”而獲得的關於“物”的知識,是通過“大知”把握“道”的最大障礙。因此,以直覺方法“體道”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摒棄傳統認識原則和傳統知識的過程。 給人們指出了一條從現實生活的困頓中獲得自由和解脫的道路。這種對自由的祁向和對現實的超越,是莊周思想的精華,他給在現實生活中痛苦掙扎的人們開闢了一片逍遙的精神家園,使人們的心靈有慰藉、養息、安頓之所。與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相比,莊子的精神是超然的、出世的,這兩種人文精神在歷史發展中相互補充、各有所成,共同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

一書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是文學成就最高的,其總體風格為“汪洋恣肆”,其文章常常是突兀而起,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完全隨著作者自己的意識所及任意跳蕩起落。句式或順或倒,或長或短,辭匯豐富,描寫細緻極有獨創性。 散文最大的特點在於其豐富的想像力,極富浪漫主義氣息。郭像在《〈莊子〉序》中說:“觀其書,超然自以為已當,經崑崙,涉太虛,而遊恍惚之庭矣。”莊子超乎尋常的想像力應歸因於他思想的自由、個體精神的解放和對世界的獨特認識。鯤鵬可謂大也,可是也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哪怕是一小粒塵埃卻可從其中窺出世間大道,萬事萬物只是形體層面的差別,但是其理其道是一樣的,所以莊子的文思就可以在差別巨大的物象之間自由馳騁。

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夠用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說明異常抽象的哲學道理。開篇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天地的大道、事物的本質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但是表達出來後,就不是原來的道和本質了。因此道家有“言不盡意”的理論思想。同時有許多哲學命題按照常規話語本來就很難表達出來,所以,中很大篇幅都是用各種神話、寓言來隱喻抽象的哲學道理,比如說《逍遙遊》中的“無用之為大用”的道理: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所害。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通過一個故事和一株“毫無所用”的大椿樹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的道理闡發得淋漓盡致。 總之,在許多方面深刻影響了後世,最主要的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氣質,讓後世許多大家爭相效仿之,比如李白、蘇軾等。鋪張揚厲的寫法對漢賦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此外,在中首次出現了“小說”這個詞,它裡面豐富的語言和神話故事也成為後世小說創作的重要素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