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8章 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孔子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1919 2018-03-20
天下君主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佈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可謂至聖矣!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 馬克思曾經說:“死人緊緊地抓住活人。”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人能像孔子一樣緊緊地抓住後人的思想,哪怕是小小的一部分。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理想、衣食住行甚至包括走路的方式最終都可以溯源到孔子那裡。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影響源遠流長,兩千多年來,這種思想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沉澱在中國人的頭腦裡。這種儒家文化既是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又通過各種渠道滲入民族文化的各個階層,就連喧嘩民間的說唱文學、戲曲、格言也都深受其影響。別的不說,僅一個“孝”字,就像一把天尺,衡量著每一個中國人。古時候,孔子被尊奉為“至聖先師”,皇帝每年要到孔廟祭拜他。在學堂裡也掛著孔子的畫像或設孔子的牌位,孩子們入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磕頭行禮。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孔子出生後,父親故去,家境貧寒。青少年時代,他曾為別人管糧食,看牲畜,幹過許多雜活。孔子天資聰明,博學多思,成年後開始收徒講學。他希望從政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至51歲那年,才步入仕途,先後當過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但沒過幾年,便因與當權者政見不合,去職離國,率弟子遊說衛、宋、陳、楚等國。其間,雖時時似有希望,結果卻一再失望,甚至顛沛流離,被人說是喪家之狗。 68歲時,孔子結束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涯,返回魯國,專心教授學生,整理古籍。公元前479年,73歲的孔子去世。 孔子在整理古籍方面功勞甚鉅。據說,《詩》、、《禮》、《樂》、《易》、《春秋》這六部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都是因為孔子的整理、傳授,才得以流傳後世的。除《樂》後來失傳以外,其他5部重要典籍我們現在仍可獲得。因為當時還沒有私人著述的風氣,孔子並沒有自己的著作傳世。幸賴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將他的言論記錄下來,匯成一書,才使後人能夠領略這位哲人的風采。成書的年代,大約在戰國初期,即公元前400年左右。全書20篇,各取篇首二三字為題,篇題與內容、同篇的各章之間,沒有邏輯聯繫。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講做人的道理。 的思想,融政治、道德與教育為一體,而中心就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許多有普遍意義的原則。他強調,道德與刑政不同,單純依靠刑罰和行政手段,百姓懾於刑罰,不敢做壞事,卻不會有知恥之心;只有實行德治,才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自覺不做壞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後教,取信於民等重要原則。在仁學中,一方面倡導愛人、匹夫不可奪志,提倡獨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仁以為己任,見利思義,見義勇為,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種把個人人格與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相統一的人生觀;在人我關係上,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推己及人的原則;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寬、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規範;還特別強調“為仁由己”,啟發每個人的自覺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養方法;並且論證了道德思想與禮儀規範的關係,要求人們仁禮兼備,文質彬彬。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啟發式教學等許多有價值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中國教育和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中許多話都成為格言流傳於後世。讀要著重吸取其有普遍意義的精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孔子處於2500年前的宗法等級制社會,的內容也不免帶有時代的烙印。今天繼承吸取其精華,也要注意剔除其舊的時代內容,賦予它新的時代內容。

自問世以來,兩千餘年間,對中國政治、思想、教育、倫理等多方面無不產生極其廣泛的影響。漢代以後,幾乎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之書。東漢的時候,它被列入儒經的行列,與《尚書》、《周易》等合稱“七經”。到了宋代,經過朱熹的註解後,便一直成為科舉考試最重要的教科書,宋元明清幾朝的做官人、讀書人無不受其影響。在古人心目中,是修身治國的寶訓。縱是科舉廢除以後,仍是讀書人經常誦讀的書。今天,該書仍是一版再版,發行量之大是驚人的。宋初名相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致太平”的傳說,古今聖賢的讀書經歷證明,此話並不為過。 就是記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是語錄體的散文,其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比較易懂,用詞力求言簡意賅,所以多為一些格言警句。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朝聞道,夕死可矣”,“知者樂山,仁者樂水”,“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等等,讀來琅琅上口,意味深長。孔子的這些名言警句,展現了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也為後人樹立了楷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