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114章 陰陽家鄒衍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937 2018-03-20
鄒衍,戰國時期齊國人,是陰陽家的主要代表。據說做過燕昭王師,死於長平之戰以後。他的著作有十餘萬言,可惜都已亡失。鄒衍的方法是“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也就是說,從小處出發,推知更為寬廣的事情。他的興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歷史方面。 鄒衍的學說,現在所留傳的有“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鄒衍以前的學者想像全世界是一塊大陸,四圍是海,海盡處與天相接;當時的中國(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國)幾乎就是這大陸的全部;相傳這大陸曾經被夏禹劃分為九州。鄒衍卻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各)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環其(大九州)外,天地之際也”。這便是“大九州之說”。

鄒衍以前又有一種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說。五行說的出發點是認為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原素構成,叫做五行。世間事物大抵可以湊成五項一組,和五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等等。遇著不夠五項的事物便割裂足數,例如在四季里分出季夏湊夠五時。各組中的任何一項和五行中與它相當的某項之間,有一種神秘的關係。例如五時中的春季和五色中的青同是和五行中的木相配的,所以帝王在春季要穿青色的衣服才吉利,這是五行的迷信的基本方式。 當時的儒者又以為一年之中五行的勢力輪流當盛。在某行當盛時,帝王除了需穿顏色與它相配的衣服外還有許多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項。例如仲春應當行慶施惠,禁止伐木覆巢,不應當出兵。凡帝王在一年各時中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項曾被列成時間表,叫做“月令”。鄒衍更把“月令”的思想推廣,以為自從“天地剖判”以來的歷史也是給五行的勢力,即所謂“五德”輪流地支配著。在某德輪值的時代須有某種特殊的服色,某種特殊的製度(關於正朔、數度和禮樂的製度)和某種特殊的政治精神,和它相配。例如周屬火德,故色尚赤。某德既衰,繼興的一德,必定是與前相剋的;例如水克火,故水德繼火德。兩德交替的時間,照例有些和新德相應的符瑞出現,符瑞所在,便是新時代的主人的所在。例如周文王時,有赤烏銜著丹書,落在周社。

到鄒衍時代,社會的分割動亂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百姓都盼望統一。鄒衍的五德說正好給即將興起的新朝製造符命。這就是鄒衍的歷史哲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