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80章 人性本惡?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752 2018-03-20
荀子也建立了自己的人性論,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荀子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呢? 荀子認為,人生來就貪圖物質利益,喜歡美麗的女人和悅耳的音樂,並且為了得到這些而憎恨別人,因而人的本性是惡的,孟子認為人性善是不對的。荀子說,所謂本性,就是不用通過學習而得到的東西;假如必須通過學習才能得到,那就不是本性,而是人為的結果。仁義禮智都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他們不是本性,而是人為。這就像彎曲的木材經過矯正才能變直,不能說直是木材的本性;泥土經過陶者的加工成為器皿,不能說器皿的性質是泥土的本性。仁義或者禮義都是聖人規定的,他們規定這些,就是為了矯正人的惡劣的本性,就像發明了矯正木材的技術是由於木材彎曲一樣。所以不能把人為的東西說成是本性。

荀子的性惡論區分了本性和人為,在理論上比孟子深入了,對儒學曾經造成過重要的影響。漢代儒者,把孟子和荀子的理論綜合起來,提出了人性有善也有惡的“性三品說”。到了宋代,孟子的性善說成為儒學的理論基礎,荀子的人性論就遭到了激烈的抨擊,荀子在儒學中的地位也急劇下降了。宋代,荀子還在孔廟中享受儒者們的祭祀;明朝嘉靖年間,整頓國家祀典,荀子因為主張性惡論被逐出孔廟。 荀子將人的生理需要和感官快樂劃歸於人的本性,實際上就承認了這些屬性的合理和必然的地位。但在同時,荀子又給它們以否定的惡的評價,因為“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乎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性惡》)。荀子判定善惡的標準是社會國家的禮義法度。禮義法度雖然是“反性悖情”,違背人的感性慾求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的,但它卻是維繫社會國家的統治秩序的必需的手段,故他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在這裡,個人追求感官快樂的必然性已經轉化為社會國家抑制這種追求的必然性。國家製定禮法,通過人為的教化作用促使人性轉化為善,即所謂“化性起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