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14章 小國寡民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690 2018-03-20
小國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會和國家形態。 《老子》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話,充分體現了老子的這個思想,為後來人們所熟悉。這段話是:“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說,國家要盡量小,人民百姓也要盡量少,即使有了器具、車船、武器,人們也不去使用它們。甚至連文字也不要。必須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處搬遷,使人民有吃有穿,能夠安居樂俗,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鄰的國家,雞狗的叫聲都能相互聽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來。 老子認為,社會之所以混亂,互相爭奪,原因就在於人們慾望的過分,法令的繁多,知識的追求和講究虛偽的仁義道德等。老子對仁義道德也進行了某些批評和揭露,他指出,所以要講仁義忠孝那一套,都是因為大道廢棄,六親不和,國家混亂。因此,他認為,要使天下太平,沒有爭奪,就要取消知識,取消道德,取消新穎的器具和財貨。

在此基礎之上,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歷史發展觀。他認為社會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即“道”、“德”、“仁”、“義”、“禮”。人類社會的最初發展階段是“道”統治的,一切純任“自然”,是完全“無為”的。以後的社會分別由德、仁、義、禮統治。老子認為每後一個階段與前一個階段相比,離“無為”越遠,美的善的東西越少,醜的惡的東西越多,因而離他的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遠。 老子所追慕嚮往的社會,正是遠古的原始社會。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生活動盪不安,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人民迫切要求安靜修養和減輕剝削的願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