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第8章 第八章北魏帝陵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黄景略 2026 2018-03-20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時(公元398年)自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至孝文帝時(公元494年)又遷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漢魏故城),其間歷五帝,史載葬於雲中金陵,具體地點不詳。孝文帝遷洛後至公元534年魏亡,共曆七帝,史載均葬於洛陽以北邙山之上,具體地點所記簡略。本世紀70年代以後經過多次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才使大同的文明太后永固陵和洛陽的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的具體所在得以確定。其中,對永固陵、景陵進行了清理、發掘。 文明太后馮氏,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孝文帝祖母,兩度“臨朝專政”,前後10餘年。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卒,年49歲,葬於永固陵。陵址由馮太后生前選定並已建成。 《魏書·皇后列傳》記載:“太后與高祖遊於方山,顧瞻川阜,有終焉之志。因謂群臣曰:'……吾百年之後神其安此。'高祖乃詔有司營建壽陵於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將終為清廟焉。太和五年(公元484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頌太后功德。”

永固陵(圖7)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北25公里的梁山(古稱方山)南部山頂上,基底為玄武岩。墳丘底平面方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117米,高23米。墓磚石結構,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南北總長17.6米。前室平面梯形,頂拱形;後室平面近方形,四壁呈外凸的弧線形,頂為四角攢尖式。甬道兩端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門。門楣浮雕捧蓮蕾童子,門柱浮雕一隻孔雀,門墩前部雕成虎頭狀,造型優美、製作精細。墓室結構堅實,壁厚1.3米,共用磚約20餘萬塊。條磚長41厘米、寬21厘米、厚7.7厘米,每塊重約12.5公斤。鋪地大方磚邊長50.6厘米、厚7.2厘米,每塊重約30公斤。磚皆青灰色,坯質細膩,製作規整,扣之作金石聲。該墓多次被盜,隨葬品殘留不多,出有石雕武士俑一件,以及石雕鎮墓獸殘腿、小型銅、鐵、骨器和陶瓷碎片。


圖7 北魏永固陵平面圖
(採自《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第7期)
陵南約600米有圍繞迴廊的佛寺塔院遺址,迴廊基寬約10米。將陵墓與佛寺結合的佈局是永固陵的特點,這種作法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佛寺北有永固堂的遺址。永固陵因襲東漢遺制,在陵前建石殿稱永固堂,作為舉行祭奠的場所。 《水經註·(氵櫐)〔lei壘〕水》記載:“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階檻及扉戶、梁壁、椽瓦悉文石也。簷前四柱採洛陽之八風谷黑石為之,雕鏤隱起,以金銀間雲矩,有若錦焉。堂之內外四側結兩石趺,張青石屏風,以文石為緣,並隱起忠孝之容,題刻貞順之名。廟前鐫石為碑獸,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可見當年石殿之宏大、豪華。附近尚有其他附屬建築的遺址,面積共約10萬平方米,地面殘留有柱礎、龜趺及磚瓦等遺物。

孝文帝在遷洛以前對自己陵墓的營建即非常重視,因孝於文明太后,在營建永固陵時在陵北為自己預建了壽宮,名萬年堂。萬年堂現存封土平面方形,邊長約60米,高約13米。墓室結構與永固陵相同,規模略小。殘存甬道石門西側門框,正面浮雕一尊武士。武士側身向右,身佩長劍,右手握劍柄,高1.32米。萬年堂之北有較小墓塚兩座,應是永固陵的陪葬墓。孝文帝遷洛後此陵廢棄,另在洛陽建陵,“乃自表瀍〔chan纏〕西以為山園之所”(《北史·后妃傳》)。 孝文帝長陵位於洛陽市瀍河西邙山的高地上,面對洛河,地勢高曠。宣武帝景陵在長陵的右前方,孝明帝定陵在瀍河以東距長陵較遠的左前方,孝莊帝靜陵則在景陵右前方。各帝陵按世系分昭穆左右排列。對這個範圍廣大的陵區,一些出土墓誌稱為“金陵”或“西陵”。各陵均有高大的墳丘,各陵園建築及佈局目前尚不清楚。陵區內規劃安排有許多貴族墓葬,含有陪陵的意義,主要有元氏皇室、“九姓帝族”、“勳舊八姓”以及內入的“餘部諸姓”和重要降臣。

1991年對景陵進行了清理髮掘。封土夯築而成,平面略呈圓形,直徑105—110米,現高24米,頂部較平。墓南向,磚石結構,全長54.8米,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道斜坡狀。甬道磚砌券頂。墓室平面近方形,邊長6.8米,頂作四角攢尖式,高9.36米。墓室西半部為石砌棺床,石面平整。四角留有石質帷帳底座各一個。各室均用石板鋪地,石板一般0.5米見方,厚7—10厘米。墓磚青灰色,每塊長38厘米,寬18厘米,厚六厘米,堅實細密、製作規整。外露部分塗成黑色。隨葬品已被盜,僅存殘碎青瓷器、陶器等。在景陵和靜陵的前面各發現石刻武士一尊,頭部殘失,殘高分別為2.89米和3.14米。 景陵的形制、結構與永固陵基本相同,反映了北魏陵墓修建的製度。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地面有高大墳丘,其平面由方形演變為圓形;墓室均為磚石結構,建築材料皆以特製優質青磚為主;整體由墓道、前甬道(或稱前室)、後甬道(或稱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壁均無壁畫。永固陵墓門雕刻武士或墓內隨葬武士雕像演變為墳丘前樹立大型武士石雕像則反映了遷都洛陽以后陵墓建制的變化,顯然是受到東漢陵前樹立石刻的影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