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第7章 第七章六朝陵墓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黄景略 2327 2018-03-20
三國的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都以南京為都城,統稱為六朝。這一時期是漢唐兩個大一統時代的中間過渡階段,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六朝陵墓繼承了兩漢時期的依山為陵,東漢時期不置陵邑、不建陵廟、陵園四周不築垣牆等葬制,但在陵前設置長神道、神道兩側立對稱石刻等方面又有新的發展。 據文獻記載:六朝時代帝王陵墓有71處,至今地面有遺跡,或已經發掘可能屬於帝王陵墓的約有40處,集中分佈在江蘇省南京市和丹陽市兩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曾作過多次調查,並發掘了其中一些陵墓。如南京東晉穆帝永平陵和恭帝衝平陵,丹陽南齊景帝修安陵、宣帝永安陵或高帝泰安陵、東昏侯墓或和帝恭安陵,南京陳文帝永寧陵和宣帝顯寧陵,以及梁安成康王蕭秀墓等。

據唐代《建康實錄》記載:東晉11個皇帝有10個葬於建康(今南京)城外,元、明、成、哀四帝陵墓在雞籠山(今九華山)之陽,康、簡文、孝武、安、恭五帝陵墓在鐘山之陽,穆帝永平陵在慕府山南麓。據考古發現可以認為:自雞籠山以東至鐘山之陽、晉建康城東北一帶是東晉帝王的陵區。 齊和梁兩朝的帝陵大都在丹陽,這是由於他們的家鄉在丹陽。在陵區的總入口處豎立兩座大型石刻麒麟以作標誌,稱為陵口。 《乾隆丹陽縣志》有比較明確的記載:“梁時公卿謁陵,由方山下秦淮河達丹陽運河,經肖港口,直達莊陵、修陵、建陵……而於此河特置石麒麟二,以為標識,故名陵口。”陵口以內方圓約60公里的範圍內,埋葬了齊、梁兩朝的帝陵11座。大體可分為南北二區,北區六座,南區五座。其中齊陵八座,梁陵三座。

劉宋的陵墓中可考的劉裕初寧陵和劉義隆長寧陵,都在南京東面。陳朝的武帝萬安陵、文帝永寧陵、宣帝顯寧陵,分佈在南京的東面、東南和西南。它們不集中在一個區域,沒有形成一個陵區。 梁代宗室王侯的墓葬,在南京東北甘家巷一帶,已知的有蕭宏、蕭秀、蕭恢、蕭憺〔dan淡〕、蕭景、蕭績等人。在蕭秀墓周圍,已發掘的墓都屬於他的家族,說明當時帝王和世家大族一樣實行聚族而葬的製度。 六朝墓地選擇受相墓術、堪輿術影響,講究“望氣”、“風水”,一般要背依山峰、面臨平原,方向則視當地的山水形勢而定。陵墓都建在山麓、山腰和山上,有向南的,也有向北和向東的,沒有一定的規律。陵前的石刻則在平地上,與陵墓有很大距離,往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神道也呈彎曲狀。

陵墓多是在山腰鑿岩為坑,再用磚石砌造墓室、墓道,然後填土夯平,東晉以後上部都起墳丘。丹陽胡橋南齊永安陵或泰安陵的墳丘呈方形,現尚高出地面八米。南京西善橋陳宣帝顯寧陵墳丘高約10米,周長約140餘米。 已發掘的幾座帝王陵墓的墓室都為單室,磚結構,大小、裝飾略有區別。早期為平面長方形,中期壁面外凸成弧形,晚期平面呈橢圓形,頂部用楔形磚起券,作券頂或穹隆頂。墓室內壁砌出排列整齊的花紋圖案,或以模製的畫像磚拼成壁畫。室前建甬道,甬道中設兩重石門。門額呈半圓形,上雕仿木結構的平梁、人字形拱。墓室地面鋪磚,前部砌陰井口,下砌排水暗溝,經甬道底直通墓前低窪地或水塘內以洩墓內積水。溝長都在100米以上,用七八層平磚砌成。這種排水溝為其他時代和北方地區陵墓所少見。墓門外砌封門磚,並加砌兩道封門牆。再圍繞墓室外壁與墓坑石壁之間砌擋土牆。

墓壁的磚畫,小幅一磚一幅,大幅則由數十以至數百塊小磚拼砌而成,有的畫幅達兩平方米。畫面為浮雕式,構圖簡潔,形像生動。內容題材豐富,有反映宗教迷信內容的青龍、白虎、獅子、羽人等神靈怪獸,還有甲騎鼓吹、儀仗侍從以及竹林七賢等歷史故事。南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墓壁畫的分佈是:甬道兩側為獅子,墓室四壁前部按方位分設四神圖像,左右兩壁後段各為半幅竹林七賢圖,下部則是出行場面等。磚畫周圍模擬當時宮廷中華麗的織錦壁衣,用蓮花紋和錢紋等組成圖案。磚側刻畫磚畫名稱、方位和數序。可見墓室的建造,從設計到施工都有精密的規劃。由於南朝繪畫真跡未能流傳下來,這些磚畫便成了一批珍貴的美術史料。 這些陵墓早年均遭嚴重盜擾,出土的隨葬品不多,僅有一些瓷器、鐵器和裝飾品。修安陵出土的兩件侍臣裝束石俑,高約90厘米。

六朝陵墓前立石刻的已知有32處,其中屬帝陵的十餘處。帝王陵墓中石刻保存最多的是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和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各有八件。其他各陵一般僅存石刻一對,有的只一件。石刻十分注意左右對稱,並有一定的製度。完整的為四種八件,即帝陵有石獸一對,神道石柱一對,石碑一對;王公墓有石獅一對,神道石柱一對,石碑一對;另一對因殘缺無法確指,應為碑或是石柱。帝陵與王陵不同的是帝陵前石獸有角,一個雙角、一個單角,兩者均有翼,通稱為麒麟,或雙角稱天祿、單角稱麒麟。王陵前石獸無角,形似獅子,一般稱為辟邪。天祿、麒麟是傳說中像徵吉祥的瑞獸,常常是應“貴人”才出現,所以只有帝陵才能使用。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徵勇猛、顯赫,適於臣下使用。

石獸都用整塊巨石雕成,形體碩大,氣勢非凡。其姿態大都仰首垂身,有的蹲伏待命,有的慾進還停,骨勁肉豐、矯健雄渾、極富生氣,與漢代石雕那種呆板、古拙的作風已完全不同。 石柱或稱華表,結構分為三部分。下部為柱礎,上層雕口內含珠的兩條相交螭〔chi吃〕龍,下層四面浮雕各種動物。中部為圓形柱身,表面飾直線瓜棱紋(24—28道)。柱上部有長方形石額,刻墓主人某某之神道字樣,上下雕蛟龍紋、力士等裝飾,其上部為仰蓮形圓蓋,蓋上立一個圓雕小獸。整體造型渾然一體,亭亭玉立。 石碑頂部飾雙龍交纏,環綴於碑脊。碑身兩側刻神怪、珍禽、瑞獸等圖案。碑座為龜趺〔fu夫〕形,碑文多已漫漶不清。 至於陵前建築,現在已無遺跡可尋,據《南齊書·始安貞王道生傳》記載:“建武元年追尊為景皇,妃江氏為後,立寢廟於御道西,陵曰修安”,可知陵前原建有寢廟,作為守陵和祭祀之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