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第2章 第二章黃帝陵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黄景略 1173 2018-03-20
在我國古籍中,記載了許多原始社會末期為征服大自然、改善人民生活而做出傑出貢獻的英雄人物以及有關的傳說。著名的有黃帝、伏羲、女媧、神農、堯、舜、禹等等。許多地方還建有他們的陵墓,同一個人的陵墓甚至有好幾個,分佈在不同省份。其實,這些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蹟、埋葬地點,在各種文獻上記載不一,模糊不清,有的顯然出於後人的附會,甚至屬於神話傳說。這些人物有的可能確有其人,而在傳說過程中不斷加以附會、誇大,有的可能只是某個部族的象徵。根據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我國考古發現的情況,這些英雄人物所處的時代,社會生產力還比較落後,不可能建築高大的墳塚,更不會有陵園祭祀性建築物。現存的這些陵墓顯然都是後人修建的紀念性陵墓。

相傳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他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各部落,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他鼓勵農桑,創制車船,發明文字、音律、醫術、算數,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後人為銘記黃帝的恩德,在陝西、河南、河北、甘肅等省都修建有紀念性的陵墓,其中以陝西省黃陵縣北一公里橋山上的一處最為著名。 關於黃帝的死葬,史書上記載不一。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史記·封禪書》中還記載漢武帝於元封六年冬(公元前105年)北巡朔方(今河套地區)後,曾到橋山祭奠黃帝陵。可見,橋山的黃帝陵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傳說歷史。自漢武帝在陵前築台祭奠以來,歷代帝王在清明節期間,常派祭陵欽差前往祭掃。民國以後,國民政府多次派員祭奠。 1937年清明節,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也曾派林伯渠為代表到黃帝陵舉行隆重的祭掃典禮,毛澤東親自撰寫了祭文。

黃帝陵在橋山之上,現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牆圍護。南面立明代“橋山龍馭”石碑一通,再南有四角攢尖頂祭亭,內立郭沫若書“黃帝陵”石碑。亭前有兩座高約10米的土台,相傳為漢武帝求仙所築。橋山西南麓有黃帝廟,佔地約8000平方米,始建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22年),歷代多次重修。正門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前院過廳三間,裡面保存了宋至明各代所立碑石70餘通,大部分是明清帝王御製祝文和歷代重修及保護陵廟的碑刻。廳後為大殿,面闊七間,單簷歇山頂,周有迴廊,前有月台,正中懸掛中國現代史學家陳垣書“人文初祖”匾額,殿中供“軒轅黃帝之位”牌位。廟內古柏參天,最大一棵高達19米,下圍約10米,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軒轅柏”。殿西一株稍小古柏,鱗斑點點,相傳為漢武帝徵朔方還祭黃陵時掛甲所致,故名為“掛甲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黃帝陵的保護工作。 1955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1961年國務院公佈將黃帝陵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9年陝西人民政府撥款全面整修,1965年又撥款整修廟門,再現出黃帝陵莊嚴雄偉的風貌,以迎接海內外尋根訪古的人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