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醫藥衛生

第10章 第二節醫學家對養生學的貢獻

中國古代醫藥衛生 魏子孝 3873 2018-03-20
養生學是醫藥衛生的一個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個學派或教派,若想在養生學上有所建樹,必須得到醫學家的首肯,這樣才能在社會上引起反響。客觀上確實也是如此,首先是醫學理論促進了養生學的發展,再者歷代醫家對各種養生方法的總結,實際上也起到了去偽存真的作用,經過他們的綜合整理,使之達到醫學理論化的高度。比如《內經》對老莊學派養生之道的吸收,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它既傳播了道家的養生方法,又論述了人的生、長、壯、老、已的全部生命過程,並提出了“天年”的觀點,天年即人的壽限,也稱天壽或天數。所以在《內經》中反映出來的養生論,既有詳細的養生方法,又有相應的醫學理論,當然也會產生合理的養生效果。 家喻戶曉的華佗是漢魏著名醫家,史載他“曉養生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他認為人體應當勞動,但不能勞碌過度。肢體運動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流通血脈,疾病就不會發生,好像門戶的軸,經常轉動就不容易腐朽。古代道家的導引術就是通過運動關節達到“難老”目的的。他向學生吳普傳授“五禽戲”,即模仿虎、熊、猿、鳥、鹿五種動物姿態,而創造的一種健身運動。吳普持之以恆,90多歲時仍耳聰目明,牙齒堅牢。他還向學生樊阿傳授保健藥方——由漆葉和黃精組成的“漆葉青黏散”,有“去三蟲,利五臟,輕體,使人頭不白”的功效。樊阿堅持服用,活了100多歲(《三國志·魏書》)。


華佗
南北朝時梁代學者、醫學家陶弘景,博學多才,通釋、道之學,夙好養生,蒐集了“上至農皇以來,下及魏晉之際”有關養生的論說,撰寫成《養生延命錄》二卷,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該書保存了秦漢以來以至魏晉時期不少寶貴的養生資料,把前代的養生法則與具體的養生方法歸納為順應四時,調攝情志,節制飲食,適當勞動,節欲保精,服氣導引等六個內容。特別對道家服氣導引之術記載得較為詳細,如呼氣六字口訣:吹、呼、呬〔xi戲〕、呵、噓、唏;及已失傳的《導引經》的晨練功法:狼踞、鴟〔chi吃〕顧、頓踵、叉手、伸足、熨眼、搔目、摩面、幹浴等,均賴《養生延命錄》得以流傳後世。該書還保存了華佗所創的“五禽戲”,對後來保健運動很有影響:虎戲者,四肢踞地,前三躑,卻二躑,長引腰,側腳,仰天,即後踞,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踞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擗〔pi匹〕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勾物自懸左右七,手勾腳立,按頭各七。鳥戲者,立,起翹一足,伸兩臂揚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趾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此外,陶弘景還編繪了《導引養生圖》一卷,惜已佚失。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學者,被尊稱為“孫真人”。史載他經歷北周、隋、唐三朝,晚年時,魏徵等修齊、梁、陳、週、隋五朝史,常常向他請教。他所述前幾朝事很詳細,可見他在養生方面確有所得。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不僅在醫藥學,而且在養生學上也是有著重要貢獻的。他把養生體會寫在“養性”、“食治”、“退居”諸卷中,並論述了“養老大例”、“養老食療”,開創了我國老年醫學體系。這要比13世紀羅傑·培根的《老年人的治療與青年人的保護》早600多年。 《千金方》保留了醫、道、釋、儒各家養生之說,他認為“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千金要方·養性序》),明確地強調了養生的目的即中醫學所強調的“治未病”。他還認為“養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侮於遠”(《新唐書·孫思邈傳》)。他所強調的“慎”與“畏”實際上是讓人重視道德修養。他又說:“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千金要方·養性序》),這些顯然是儒家思想在養生之道中的體現。 《千金方》還蒐集了道家、釋家的健身功法,如“老子按摩法”49勢;“天竺國按摩法”18勢,又稱婆羅門法,謂“老人日能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後除百病,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捷,不復疲乏”。此外,有關“食療”、“食養”及“性衛生”的記載都是非常珍貴的養生學文獻。

宋、元時代比較重視老年養生問題。宋代陳直所著的《養老奉親書》,及元代鄒鉉增續的《壽親養老新書》是其代表,這是我國最早的老年醫學專著。書中詳細地討論了老人的食治之方,醫藥之法,攝養之道,並附有“簡妙老人備急方”,以備老人不時之需。還提出了精神保健的攝養之道,指出要注意老人的各種嗜好,如書、畫、琴、棋、花、鳥等,並要避免老人勞倦與孤獨。書中還設計了春、夏、秋、冬四時攝養的方法,恰合四時氣候特點和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金元時,醫學流派爭鳴,推動了臨床醫學的發展。當時的醫學家也很重視養生,如補土派的創始人李杲注重脾胃的調理;滋陰派主帥朱震亨著《色欲箴》,重視陰精,主張節欲,其“茹淡論”認為老年人飲食宜清淡。

元代,影響較大的兩部養生學專著,一是王珪的《泰定養生主論》,書名從“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及“養生主”篇取義,可見推崇道家養生之說。書中闡述了人生由婚育、嬰幼、及壯到老各階段的生理攝養方法,他認為:不流於物,謂之“攝”;安其分,謂之“養”。並引述《抱朴子》所列“過傷”種種:“才不逮而強思,力不勝而強舉,深憂重恚,悲哀憔悴,喜樂過度,汲汲所欲,戚戚所患,談笑不節,興寢失時,挽弓引弩,沉醉嘔吐,飽食即臥,跳走喘乏,歡呼哭泣,皆為過傷。古人所以戒之,節之。”該書不但論攝養,而且也談病治,並載錄一些驗方。另一部養生專著即李鵬飛的《三元參贊延壽書》,也是一部道家味頗濃的養生書。該書認為:“人之壽,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歲。不知戒慎,則日加損焉。精氣不固,則天元之壽減矣;謀為過當,則地元之壽減矣;飲食不節,則人元之壽減矣。”這也就是書名含義及其書大要。這本書是古代養生理論及方法之集大成之作。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古代營養學專著。其書共三卷,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書中記載了常用食物203種,配膳十分講究。有各種湯、羹、漿、膏、煎、油、茶,以及燒餅、包子、饅頭、粥、面等品的製作與作用。第二卷的“諸般湯煎”、“食療諸病”更是實用而易行。還有“養生避忌”、“妊娠食忌”、“飲酒避忌”、“乳母食忌”、“四時所宜”諸專題。該書在飲食養生方面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明、清時代養生延壽方面的論著約有一百二三十種,使中醫養生學從實踐到理論更趨於完善。特別是明代溫補學派的出現,對老年人的養生更具指導意義。其代表醫家張景岳主張,無論養生或治病,均應重視人體的命門之火,即腎陽。他在《大寶論》中說,人身的陽氣如自然界的太陽,天地間如沒有太陽,就會變成一個大冰壺,不會有生物存在;人得陽氣則生,失陽氣則死。所以應時時顧護陽氣。並且指出:“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這對中老年保健很有實際意義。溫補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李中梓在養生方面也很有貢獻,其觀點散在於《頤生微論》及《壽世青編》中,這個學派注意從調神、節食、保精等方面調養心、肝、脾、肺、腎五臟。此外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輯錄了大量延年益壽秘方,並撰《衰老論》,對人體衰老的原因作了專題研究。龔廷賢,字子才,號雲林,江西金谿人。先業儒,後隨父龔信(太醫院供職)學醫,著述很多,曾任太醫院吏目。他所述養生方法非常生活化,如在“攝養”中謂: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沮,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其“延年箴”歸納出延年11條:四時順攝,晨昏護持;勿為無益,當慎有損;坐臥順時,勿令身怠;行住量力,勿為形勞;悲哀喜樂,勿令過情;寒暖適體,勿侈華豔;動止有常,言談有節;呼吸清和,安神閨房;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心身安逸,四大閒散;救苦度厄,濟困扶危。萬全的《養生四要》以“寡欲”、“慎動”、“法時”、“卻疾”四方面論養生之道。萬全,字事,號密齋,羅田縣(今屬湖北)人,為明代祖傳兒科的著名醫家,其著述很多,以兒科、婦科、養生等著述對後世影響較大。他強調:善養生者,當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擇醫,三失也;喜峻藥攻,四失也;信巫不信醫,五失也。可見他在養生方面很重視“卻疾”的重要性。

明代偏重於保健功法的養生專著也較多,如冷謙的《修齡要旨》、週履靖的《赤鳳髓》是其代表。 清代隱士曾慈山著《老老恆言》,一名《養生隨筆》,也是一部很有影響的老年養生專著。他從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各方面,總結出一整套養生方法。還根據老人的生理特點,編寫了《粥譜》,既有用於保健者,又有用於療疾者,分上、中、下三品,共100種,很有實用價值。清代醫家陸懋〔mao冒〕修的《世補齋醫書》載有“老年治法”的專論,其中錄有“延壽丹”方。程國彭的《醫學心悟》提出了保生四要:一曰節飲食,二曰慎風寒,三曰惜精神,四曰忌嗔怒。簡要易行,正反映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原則。清末最後的一部養生專著當是鄭官應編輯的《中外衛生要旨》,除載述中國古代養生方法、保健功法之外,還錄有國外養生資料“泰西衛生要旨”。書中廣泛地蒐集了文史、佛、道諸書的養生主張,及“卻病延年動功”、“易筋圖說”、“八段錦坐功圖”、“真人詠蟄〔zhe折〕龍法”、“六字延壽訣”等保健功法資料,是一部彙編性質的養生書。

養生學是醫學的一部分,雖然很多學派、教派都重視養生之道,並積累了很多可貴的經驗,但養生方法能夠被大眾所接受,是與歷代醫家的整理、傳播分不開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