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小說史話

第14章 第四節西遊記

中國古代小說史話 张国风 4145 2018-03-20
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青年和尚玄奘以十八、九年的時間,行程數万裡,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以百折不回的毅力,穿越西域16國,孤身奔赴天竺(今印度),取回梵文佛經657部,用20匹白馬負馱。轟動朝野,被視為驚人的壯舉。以後,關於玄奘取經的故事便逐漸在民間傳播,並越來越染上傳奇的色彩。玄奘弟子慧立寫了一部傳記文學著作《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面夾雜了一些宗教神話。宋代時,玄奘取經的故事已經成為說話人的重要素材。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當時的話本。這個話本寫猴行者化為白衣秀士幫助唐僧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取經事蹟已經由歷史故事演變為宗教神話故事,故事的主角已經由唐僧變為猴行者,出現了沙和尚的前身——深沙神。已經出現了中某些情節的輪廓。至元代,出現了更加生動完整的《西遊記平話》。現今所能見到的《西遊記平話》,只有兩個片斷的材料:一是明初《永樂大典》中保存下來的“夢斬涇河龍”,約一千多字;一是朝鮮古代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中保存的一段“車遲國鬥勝”,約一千字。這本書裡還有八條有關《西遊記平話》的註釋。從現存的《西遊記平話》片斷可以看出:大鬧天宮已經變成獨立的故事。取經故事已經變得非常複雜。平話已經初具的規模。一師三徒的取經集團已經定型,出現了“黑豬精朱八戒”。由宋至明,唐僧取經的故事也出現於戲曲舞台。宋元南戲、金院本、元雜劇中都有以此為題材的劇目。明朝後期,吳承恩在民間傳說、《西遊記平話》和雜劇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寫成了不朽的神魔小說。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嘉靖中補貢生。嘉靖末隆慶初任浙江長興縣丞。除外,有《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傳世。

孫悟空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是中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孫悟空戰天斗地,一根千鈞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他用自己的鬥爭迫使神佛也不能不承認他的存在。孫悟空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人民對封建秩序的憎恨情緒和反抗要求。孫悟空蔑視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蔑視天宮地府的威嚴和禮儀。

西遊記·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刻本
他酷愛自由,追求個性的解放。孫悟空充分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識破敵人的一切花招。他要掌握自己的命運。他英勇頑強,不畏險阻,智慧機敏,具有永不缺乏的樂觀和詼諧。他總是洋溢著旺盛的戰鬥激情。西天取經只是為他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大好機會。激勵他的動力,不是取經這一宗教目的,而是降妖伏魔的戰鬥本身。孫悟空好動成性,一刻也不能安靜。他好名,善謔,好捉弄人,好揭人短處,好聽奉承,喜歡自吹。師徒四人,九九八十一難,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征服人間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

孫悟空這一形象,淵源於我國的神話傳說。古代早有神猿、水獸的豐富傳說,尤其是唐人李公佐的《古岳瀆經》中有關無支祁的傳說與孫悟空的形像有明顯的血緣關係。無支祁是淮渦水神,“形若猿猴”,“能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又“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其神通廣大、異常機敏,難以駕馭,與孫悟空相似。胡適、陳寅恪等學者認為,孫悟空形象的塑造,受印度史詩《臘瑪延那》中神猴哈努曼的影響。雖然魯迅、吳曉鈴等學者對這種說法提出了異議,但作為一個取經故事,孫悟空作為取經故事的真正主角,從他的穿著打扮、名稱法號,到變法神通,處處顯示出受到佛經故事啟迪的痕跡。 豬八戒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學形象,他為增添了不少笑聲。豬八戒很能勞動。他在高老莊做女婿時,種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杖,掃地通溝,搬磚運瓦,築土夯牆,樣樣活都能拿得起來。取經路上的累活兒、臟活兒,都是他幹的。過荊棘嶺時,他披荊斬棘。過稀柿衕時,他用大嘴為大夥拱出了一條通路,“幹這場臭功”。一副沉重的行李,他一個人挑到了西天。背死人、埋人頭,這種活兒也非他不可,孫悟空是不屑幹的。豬八戒是孫悟空降妖伏魔的助手。他雖然常常作了妖精的俘虜,卻從來沒有妥協投降的時候。紅孩兒把他吊了起來,他罵不絕口。豬八戒食腸寬大、色膽包天,經不起一點外界的誘惑。他目光短淺,偷懶取巧,耍小聰明,私心重,好佔點小便宜,打小算盤,好撒謊,有時會進點讒言,製造矛盾,搞不團結。他粗笨莽撞,蹣跚臃腫,瞻前顧後,時時眷戀著高老莊的土地和媳婦。取經遇到挫折時,他總是最先產生動搖,打退堂鼓,要散伙不干。取經上路前,豬八戒特意囑咐他的岳父:“丈人啊,你還好生看待我渾家:只怕我們取不成經時,好來還俗,照舊與你做女婿過活”,“只恐一時間有些兒差池,卻不是和尚誤了做,老婆誤了娶,兩下里都耽擱了?”可是,豬八戒越到後來越有進步。回花果山去請孫悟空出山一段,他還表現得顧全大局、很有度量。他生性憨厚,常弄巧成拙。他頑皮活潑,充滿樂觀精神。作者按照農村小生產者的習慣、心理特徵來塑造豬八戒的形象。這些描寫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的某種偏見。作者有意識地把豬八戒作為孫悟空形象的陪襯和補充。

唐僧是儒生和佛教徒的結合。他是個信仰虔誠、嚴守戒律的教徒。在財貨、美色、權勢的誘惑面前,他無動於衷。他有甘冒萬死以取回真經的決心。他牢守佛教徒不能殺生的教條,達到是非不明、善惡不分的地步。他是一個迂腐的儒生。頑固偏執、怯懦無能、偽善自私。過比丘國的時候,國王要用他的心肝做藥引,唐僧嚇得魂不附體。孫悟空告訴他:“若要全命,師作徒,徒作師,方可保全。”唐僧居然回答:“你若救得我命,情願與你做徒孫也。”第五十六回,一夥草寇要搶唐僧東西,舉起棍子,上來就打,被孫悟空一一打死。唐僧竟然焚香為草寇的亡靈禱告:“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難怪孫悟空責備唐僧“你老人家忒沒情義”,“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往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會打殺人”。連豬八戒也嘲笑唐僧“師父推了乾淨”。唐僧的思想方法簡單片面,只看現象,不看本質。他優柔寡斷、昏庸糊塗,幾乎是執迷不悟,屢教不改,不可救藥。他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廢物。離開了孫悟空,他是寸步難行。一遇妖怪,他就嚇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他人妖莫辨、屢次要趕走忠心耿耿的孫悟空。他濫施慈悲,保護妖魔,卻能念動“緊箍咒”,把孫悟空念得頭痛難忍,滿地打滾。

唐僧的原型是青年法師玄奘。隨著取經故事的演變,玄奘的歷史真實性越來越淡薄,逐漸地變成一個虛構的人物。在宋人的詩話中,他已經由一個純粹的學者變成一個遊方僧。在元人的評話中,他一變而為神聖的旃〔zhan氈〕檀佛。到小說,又成為如來佛的二弟子金蟬子。唐僧的形象與他的原型相去甚遠,而取經故事的主角也從唐僧變成了孫悟空。 描寫神魔,採用生物性、社會性和神性結合的方法。寫孫悟空,是猴性、人性、神性的統一。孫悟空的外形:毛臉、雷公嘴、羅圈腿、拐子步,這都是猴的特點。好動、愛吃桃、靈活,也不離猴的生物屬性。即便是七十二變,那一條猴子尾巴也還不好安排。他生性好強,講名氣,喜歡別人給他戴高帽。孫悟空有正義感,嫉惡如仇,這些又都是孫悟空的人性。他會變化,一個筋頭可以翻出十萬八千里,能大能小的一根金箍棒竟有13500斤重。至於豬八戒,則是豬性、人性和神性的巧妙結合。向前拱著的長嘴,兩隻大扇似的招風耳,一副憨頭憨腦的模樣,貪吃好睡,不怕髒,這都是豬的外表和屬性。豬八戒也能變化,碰上本事不濟的妖精,也可以上去抵擋一陣子。這又是豬八戒的神性。豬八戒的好色、好佔便宜等一大堆缺點,又是他的人性的表現。

創造了離奇多幻的神話世界,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孫悟空得道以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天上的蟠桃,有的“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升,長生不老,有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孫悟空那根如意金箍棒,重13500斤,說聲“長! ”,“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若是不用呢,“收了法像,將寶貝還變做個繡花針兒,藏在耳內”。孫悟空推倒了人參果樹,觀音菩薩將楊柳枝灑上幾滴甘露,那果樹“依舊青綠葉陰森,上有二十三個人參果”。鐵扇公主把扇子一扇,“把行者扇得無影無形,莫想收留得住”。在這個紛紜變幻的神魔世界中,人物的活動有廣闊的天地,且“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迷離恍惚,幻中有真,顯示出神魔小說的魅力。

的語言生動傳神,人物對話口吻畢肖,生活氣息濃郁,幽默詼諧,有很強的表現力。吳承恩善於從民眾日常的口語中,提煉出亦莊亦諧、流暢自如的文學語言來。是我國古代神魔小說的卓越代表。 不是一部遊戲之作。在詼諧風趣、詭譎多幻的文字後面,是一種極嚴肅的創作態度。的神魔故事中凝結著作者對人生和社會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也反映了明代中後期文化界思想鬆動給文學創作所帶來的新氣象。 所描寫的陰曹地府、天廷龍宮,正是人間封建國家機器的影子,那裡“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玉皇大帝的昏庸專橫;十代冥王的作威作福、欺軟怕硬;四海龍王的怯懦平庸;太白金星的狡黠,都帶有明顯的人間色彩。西天佛國也要收受賄賂,撕下了他們莊嚴慈悲的遮羞布。地上的妖魔也無一不和天上的神仙有關。它們無不依仗天上諸神的法寶與權勢,到下界胡作非為。這些描寫不難使人想到人間的種種不平和黑暗。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直接起因是個人的一些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可是,孫悟空舉起齊天大聖的旗號,分明是與天廷對抗。他對如來佛聲稱:“靈霄寶殿非它久,歷代人主有分傳”,“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又說:“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作者未必有意以此來反映農民起義,可是,從孫悟空的這些藐視王權、充滿反叛色彩的宣言中,確實可以看出農民起義對作者的影響。

的思想認識價值並不局限於對現實的直接的諷刺和揭露。在唐僧的形像中,透露出作者對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深刻批判。唐僧的怯懦無能正是反映了儒家文化的諸多消極面:消極保守、忍讓退卻、順從謙卑、安分守己、敬畏軟弱、迂腐虛偽、缺乏行動的能力、墨守成規、謹小慎微。唐僧的慈悲為懷,以致於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精所欺,也是對佛教文化的嘲笑。而孫悟空的形象則是一曲英雄主義的讚歌,是時代對英雄的呼喚在文學創作上的反映。可是,孫悟空的形像中好名、好吹、好聽奉承的一面,又是對知識分子的清高孤傲、孤芳自賞習氣的溫和的批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