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戲曲

第21章 第一節花雅之爭

中國古代戲曲 周传家 2114 2018-03-20
清代戲曲有“花”“雅”之分。對此,李斗《揚州畫舫錄》說得很清楚:“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可見,花部指崑曲以外的所有聲腔劇種,包括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 花部地方戲興起於民間,有些劇種早在傳奇和崑曲還相當繁榮的時候便已形成。但是,由於崑曲唱腔委婉,曲牌豐富,細膩動人,又有傳奇、雜劇作為雄厚的文學基礎,因而贏得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愛好,形成自宮廷官府至市井廟宇廣泛流傳的局面。清廷更是竭力扶持雅部,明令禁演花部,使崑曲一直居於劇壇盟主地位,影響遍及全國。花部地方戲一直處於附庸和陪襯的地位,未能形成氣候。

乾隆以後,崑曲和傳奇開始衰落。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清朝國家的統一,政權的穩固,清統治者不斷加強思想上的控制,整個封建文化進入整理總結期。官方動用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對幾千年來浩如煙海的典籍和文物進行蒐集、鉤沉、訂正、考辨和編纂。於是,考據學(樸學)大興。在森嚴的文網下,本來就有不少劇作家望風覘〔chan攙〕景,畏避三分;考據學的興盛可以說為他們提供了一條逃避現實、遠禍全身的出路。清代傳奇的數量雖然不少,但多是案頭曲子,不適宜搬演,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日益空疏、淡薄。 傳奇和崑曲從明到清興盛了將近400年,形式也越來越凝固、僵化,規範日益繁縟嚴密。全本戲篇幅過長,不易演完。選擇折子戲片斷演出,又使外行觀眾不知首尾,難窺全貌。傳奇採用曲牌聯套音樂結構,在曲牌聯綴方法、聲腔藝術處理、音樂樂理和歌唱方法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達到精妙絕倫的程度,但同時也日漸暴露出許多弊病。如曲牌節奏四平八穩,難以表達熱烈奔放的情感。長短句填詞,格律限制太嚴,不易掌握。曲辭艱深,難看難懂。越是到後期,這些弊病就越嚴重,遠離了生活和觀眾。

傳奇和崑曲的衰落,迫使戲曲藝術不斷地進行變革以求得生存和發展,“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於是,花部地方戲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似群芳野卉熱烈綻放,形成繼元雜劇、明清傳奇之後的第三個高潮,揭開了中國戲曲史上極為燦爛的篇章。 花部起初大都流行於鄉村野店,在廟會、草台上演出,內容淺顯,行當簡單,多系“二小”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往往不被重視,稱為“土戲”或“雜戲”。待到它們逐漸成熟、站穩腳跟之後,便沿著商路、水路、官路流入城鎮。乾隆年間,形成北京、揚州兩大戲劇中心。特別是北京,由於乾隆皇帝是個戲迷,不斷舉行大規模慶壽活動,各地名伶薈萃京師,使得北京劇壇無腔不備,無戲不有,爭奇鬥妍。當時,有所謂“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說。

充滿活力不斷壯大的花部與頗具實力但日益衰頹的雅部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花部不斷給雅部以沖擊,同時又從雅部那裡吸收借鑒藝術營養以壯大自己,最後取而代之。 “花雅之爭”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回合: 首先是弋陽腔與崑曲的爭衡,弋陽腔早在明萬曆年間便流播到京師並進入宮廷。由於弋陽腔也是曲牌聯套,而且大多數曲牌與崑曲無異,所以為崑曲創作的劇本略作改動,有時幾乎不必改動,就可以用弋陽腔演唱。於是,宮中所演歷史大戲漸漸從全部演崑曲,逐漸過渡到昆弋相間、昆弋並舉。這樣,弋陽腔便由被清廷限制禁止的花部中分化出來,變成皇家御用腔調之一,成為與崑曲並稱的“雅部”,不在禁演之列了。弋腔逐漸京化、雅化、規範化、程式化,被人稱為“京腔”。乾隆年間出現了賀世魁繪製的“京腔十三絕”,轟動一時。京腔與崑曲競爭的結果,只不過削弱了崑曲的勢力,取得平起平坐的地位,並為秦腔、皮黃的發展鋪平道路,但它並不能取崑曲而代之,升為劇壇盟主,反不及弋陽腔和從它衍化出來的各種高腔廣泛流行。崑曲雖不能再獨霸劇壇,但由於它歷史悠久,家底豐厚,官僚士大夫深深喜好,始終在京師劇壇佔有一席之地,並繼續對各地方劇種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崑曲在與各地語言合流中產生的各種流派崑曲仍在流傳。

繼弋陽腔之後,與崑曲抗衡的是秦腔。秦腔轟動北京是從秦腔表演藝術家魏長生進京開始的。魏長生於乾隆末年數次進京獻藝,轟動一時,大有壓倒昆、弋兩腔之勢。由於清廷屢出告示,扶持雅部,強迫魏長生等秦腔藝人改習昆弋,魏長生被迫南下,但在揚州、蘇州等地同樣產生了巨大影響。 “花雅之爭”的第三個回合在徽班與昆弋腔之間展開。魏長生離開北京後不久,適逢乾隆弘曆80大壽。興起於安慶、活躍於揚州的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個著名的徽班陸續來北京演出。三慶擅長演出故事曲折的大軸子戲,四喜擅長演唱曲子,和春的武把子令人叫絕,春台的孩子演員十分出色,真是爭奇鬥妍,各有絕活。四大徽班技藝精絕,又薈萃了程長庚、張二奎、餘三勝等著名演員,因而深受北京觀眾歡迎。道光年間,徽班藝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以徽調中的二黃和漢調中的西皮為基礎,並不斷吸收京腔、崑腔、秦腔及其他地方小戲和民間曲調的營養,熔鑄成皮黃為主的京劇。京劇的形成標誌著“花雅之爭”的結束,花部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京劇在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的大力扶持下,博得群眾的愛好,紮下很深的根基,造成作家層出,劇目猛增的盛況,奪取劇壇的王冠,繼“盛世元音”崑曲之後,成為流布四方的“國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