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戲曲

第14章 第七節明清雜劇

中國古代戲曲 周传家 3249 2018-03-20
元代後期,統治者逐漸加強了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雜劇作家隊伍的成分、境遇、心態有了很大變化。當年的劇壇宿將漸漸老去。新染指雜劇的文人既無前輩們的堅韌老辣、落拓不羈,又無“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的壓抑感和緊迫感。他們往往不是從現實生活出發,而是到歷史故事中去尋找題材。不是通過歷史來宣揚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意識和反抗情緒;而是藉歷史表彰、讚美孝夫節婦、忠臣義士、聖主賢臣。愛情婚姻劇的數目也還不少,但多半描寫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反封建禮教的主題大大減弱了。與此同時,前期已初露端倪的山林隱逸、神仙道化劇增多了。內在生命力的空疏枯萎導致外部形態的僵化凝滯。元末以後的雜劇,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因襲模仿、雕琢矯飾之病。

進入明代,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力倡程朱理學,規定“四書”(《大學》、《中庸》、、《孟子》)、“五經”(、《尚書》、、《禮記》、《春秋》)為士子必讀教材,強化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詩壇上出現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臺閣體”。雜劇創作進一步宮廷化、貴族化。明初的雜劇作家隊伍,主要是藩王朱權(寧獻王)、朱有燉(周憲王)及周圍御用文人。作品主要是神仙慶壽、美人賞花、金童玉女、月令承應之類。少量的水滸戲、妓女戲也被閹割、削弱了積極的社會內容。此期的雜劇代表作是朱有燉的《誠齋樂府》,流行頗廣。 明中葉,王九思、康海、徐渭的出現,為日漸衰頹的雜劇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王九思的《杜子美沽酒游春》借古人酒杯澆心中塊壘,借杜甫之口痛罵時相,“詞氣雄宕〔dang盪〕,固凌厲一時”(王驥德《曲律》)。康海的雜劇《中山狼》取材於馬中錫的寓言小說《中山狼傳》,搬演婦孺皆知的東郭先生救狼卻險些被狼吞吃的故事。據傳有所影射,但客觀效果已遠遠超出作者的創作動機。這齣寓言劇的意義不在於抒一己之憤,或鞭撻某個忘恩負義之人,而在於總結同邪惡勢力鬥爭的經驗教訓。說明對邪惡不能有絲毫的憐憫和慈悲,必須除惡務盡。此劇結構完整,情節緊湊,曲白生動,在典雅駢儷之風籠罩的雜劇劇壇上,顯得十分清新可喜。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長,號青藤道人,又號天池生,字畫常署“田水月”,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他聰穎早慧,才思超逸,放達不羈,蔑視權貴,鄙夷庸俗文士,一生坎坷,被人譽為“曠代奇人”。他“行奇、遇奇、詩奇、文奇、畫奇、書奇,而詞曲尤奇”(磊砢居居士《四聲猿跋》)。他的雜劇《四聲猿》乃“天地間一種奇絕文字”。 (王驥德《曲律》) 《四聲猿》包括四個短劇。其中,《狂鼓吏》演禰衡死後,在陰間受判官之請,重拘曹操之魂,重演生前擊鼓罵曹的情形。禰衡在堂上傲然擊鼓,一一列舉曹操罪狀,痛罵權奸的狠毒、偽善、狡詐、陰險、沉溺聲色、草菅人命、借刀殺人等罪惡。 “其辭如怒龍挾語,騰躍霄漢間”(陳楝《北涇草堂曲論》),寄託了作家深沉的哀怨和無邊的憤懣。

《玉禪師》將玉通和尚私紅蓮、月明和尚度柳翠兩個故事糅合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官場與佛門的爾虞我詐,暗含著對宗教思想的挑戰和批判。曲文幽默,令人叫絕。 《雌木蘭》演花木蘭女扮男妝,替父從軍,立功後回鄉,嫁給五郎的故事,塑造了馳騁疆場、殺敵立功的巾幗英雄形象。嫦娥變金剛,金剛變嫦娥的故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 《女狀元》演五代黃崇嘏〔gu古〕女扮男妝,考中狀元。她領袖文苑,不讓鬚眉,並在審案中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劇本熱情歌頌了古代婦女的聰明才智,對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提出挑戰。 徐渭還寫過《歌代嘯》雜劇(一說託名徐渭),演李和尚偷了張和尚的帽子,卻讓張和尚去頂替姦情罪。州官奶奶因為吃醋,在後堂放火。老百姓點燈救火卻被處罰。這是一出具有嚴肅思想內容的滑稽鬧劇,通過荒誕的情節、漫畫式的人物,揭露了黑白顛倒的荒謬現實。使“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諺語形象化。其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筆觸,比《四聲猿》更為鋒芒畢露。

徐渭的雜劇不受北雜劇體制的局限,曲不分南北,折可多可少,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其筆力雄健,文辭酣暢,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湯顯祖稱他為“詞壇飛將”。 除上述三人的雜劇外,梁辰魚的《紅線女》、陳與郊的《昭君出塞》、王衡的《鬱輪袍》和《真傀儡》、徐復祚的《一文錢》、孟稱舜的《桃花人面》、卓人月的《花舫緣》等也都是比較優秀的雜劇。 入清,雜劇進一步衰落,但仍不絕如縷。清初,一批由明入清的文士,借雜劇抒發興亡之感,寄託故國之思。如王夫之的《龍舟會》,吳偉業的《臨春閣》、《通天台》,尤侗的《西堂樂府》(包括《讀離騷》、《吊琵琶》、《黑白衛》、《桃花源》、《清平調》五種雜劇),都是這類抒情遣憤之作。

乾隆年間,最重要的雜劇作家是楊潮觀(公元1712—1791年),字宏度,號笠湖,江蘇金匱(今無錫)人。官居四川邛州時,得卓文君妝台舊址,乃建吟風閣,廣徵文人吟詠其間,且令優人搬演自編雜劇於其中,作為紀念,輯為《吟風閣雜劇》四卷,包括32個短小精悍的單折雜劇,大都取材於歷史、神話或當代故事。或歌頌耿介高尚之士.或表揚廉潔儉樸行為,或闡述為官之道,或揭露鞭撻統治者的虛偽、貪婪、霸道,或譴責不義戰爭,大都具有諷喻勸懲作用。他還特地仿照白居易《新樂府》的作法,在每個雜劇前面附上小序,說明創作動機。他的雜劇結構嚴謹,文詞精煉,案頭場上兩得其便。 32個單折劇之中,常為人樂道的有《發倉》、《二郎神》、《罷宴》、《偷桃》、《荀灌娘》等,堪稱清雜劇的壓卷之作。

《發倉》演黃門官汲黯往河東撫卹災民,途經河南,發現當地連年荒歉,百姓忍飢挨餓。驛丞女兒賈王香勸說汲黯從權矯詔,持節發倉,救活了數百饑民。這齣戲真切地描寫了災區黎民百姓的痛苦和官差的兇殘,提倡當官應與民作主,不要唯上是從,而應權宜行事。 《二郎神》演李冰父子擒龍鎮水、為民除害的故事,頌揚了降龍伏虎的英雄二郎神,闡明了人定勝天的道理。 《罷宴》描寫宋代寇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靠母親辛勤教養,金榜題名,升任相州節度使,黃封紫誥,夫榮妻貴,忘記了過去清貧節儉的生活。為了給亡母慶壽,盛張筵宴,歌舞連宵,奇珍異寶,堆遍迴廊。老僕劉婆聞信後,故意於廊下哭泣。寇準問其故,劉婆答道:“因過廊下,為蠟燭淚滑倒”,遂憶起當年寇母十指縫補,孤燈課子的苦情。寇準鼻酸耳熱,痛切悔悟,決定即日罷宴。焦循《劇說》雲:“《吟風閣雜劇》中,有寇萊公罷宴一折,淋漓慷慨,音能感人。阮大中丞巡撫浙江,偶演此劇,中丞痛哭,時亦為之罷宴。蓋中丞亦幼貧,太夫人實教之。阮貴,太夫人已下世,故觸之生悲耳。”此劇膾炙人口,一直搬演至今。

《偷桃》演東方朔因飢餓而偷吃了幾顆仙桃,被王母捉住,要將他鞭殺。東方朔卻毫無顧忌,據理反駁,指出:一慣會偷的是神仙,而且偷的不是一般東西,乃日月之精華,乾坤之奧秘。他建議王母不如把滿園仙桃盡都施捨凡間,使大千世界的人都能長生不老,豈不是個大慈大悲大方便? !一針見血,痛快淋漓,為被欺壓、被剝削的百姓出了一口氣。 《荀灌娘》演東晉時襄陽被圍,糧援俱斷,太守荀崧無計可施,年僅13歲的荀灌娘為了救國救父,女扮男妝,衝出重圍,到梁州搬取救兵。梁州守將周訪以自顧不暇為名不肯發兵,荀灌娘舌戰守鎮,義責周訪,終於說服了周訪,搬來救兵,殺退敵人,解了襄陽之圍。此劇塑造了一個勇敢、機智、精明的女英雄形象,她那見義勇為、臨危不懼的豪邁氣概為人稱道,閃耀著理想的光輝。

清代雜劇作家大多以寫傳奇為主,兼顧雜劇創作。同一作家的雜劇成就往往低於其傳奇成就,如洪昇的《四嬋娟》,以古代才女和閨中韻事為題材,雖偶有諷世之筆,畢竟沒有太多的社會意義,不能和相比。 “蘇州群”重要成員張大復也寫了一些雜劇,同樣難與他的傳奇媲美。後來,又有唐英的《燈月閒情》雜劇四種,桂馥仿徐渭《後四聲猿》,舒位《瓶笙館修簫譜》雜劇四種等,然而終未能扭轉雜劇日漸衰微的大局。 晚清時期,雜劇創作又出現了小高潮。阿英《晚清戲曲小說目》共收錄雜劇40種,其中有的歌頌民族英雄,有的揭露帝國主義侵華罪行,有的提倡婦女解放,被譽為“慷慨激昂,血淚交迸,為民族文學之偉著,亦政治劇曲之豐碑!”(鄭振鐸《晚清戲曲錄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