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商周青銅文化

第23章 第五章戰國時期的青銅文化

商周青銅文化 李先登 1331 2018-03-20
戰國時期冶鐵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鐵的產量大增。在河南登封告城發現的戰國冶鐵遺址,面積達23000平方米。發掘的熔鐵爐直徑已達0.84—1.44米,爐壁由里及外分為爐襯層、砂質爐圈層、泥質或夾砂的磚層、薄弧形磚和草泥殼層,耐火而堅固。出土的陶範以農具範為主,用經過淘洗的細泥摻細砂製成,經烘烤後,胎質堅硬,形制規整,扣合嚴密。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河北興隆出土了一批42副87件戰國時期鑄造鐵農具(鋤、鐮、钁等)、工具(斧、鑿等)及車器等使用的鐵質的內、外範,上有“右廩”銘文,系燕國官府手工作坊用器。經檢測分析,系用白口鑄鐵製成,並採用了防止變形和加強的結構,其設計和鑄造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使用鐵範不僅可以使產品形狀穩定,而且可以連續使用,使產品的產量大大提高。必須指出的是,戰國時期民間私營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一些以冶鐵致富的人,如邯鄲的郭縱、魏國的孔氏、魯國的丙氏等,家資巨萬。此時冶鐵業已成為民間手工業最重要的部門。

戰國時期冶鐵技術也有了新的發展。首先,在塊煉鐵及白口鑄鐵廣泛使用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將白口鑄鐵加以柔化(退火處理)從而生產韌性鑄鐵的技術,克服了白口鑄鐵性脆易斷的缺點,更適合於製作生產工具,使鐵器得以廣泛地使用。例如河南洛陽水泥製品廠戰國遺址出土的鐵鏟,據金相鑑定,就是用白口鑄鐵經過長時間的柔化處理製成的。其次,經過對1965年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44號墓(叢葬坑)出土的戰國晚期鐵兵器進行金相考察,說明當時已在塊煉鐵滲碳法製造高碳鋼技術的基礎上,又掌握了淬火技術,使兵器的刃部更加堅硬鋒利。這是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淬火兵器。 在上述冶鐵業與冶鐵技術大發展的基礎上,到了戰國中、晚期,鐵器的種類和數量大增。考古工作中出土戰國鐵器的地點包括當時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地區以及北方匈奴、東胡和南方百越等地區。而且出土數量很多,例如河南輝縣固圍村一次就出土戰國鐵農具和工具達95件之多。此時鐵器的種類已包括農業生產工具V字形鐵口犁鏵冠、臿、钁、鋤、鏟等,手工業生產工具斧、錛、鑿、錐、刀、削、錘等,武器劍、矛、戟、匕首、冑等,生活用具帶鉤以及銅鼎的鐵足等。說明此時鐵器已廣泛應用到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而其中又以農具與手工工具為大宗。印證了古代文獻如《管子·海王篇》:“今鐵官之數曰: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行服連、軺〔yao堯〕、輦者,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等的記載。

並且,戰國中、晚期時,鐵工具已經代替青銅工具而在生產工具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例如在河北石家莊市莊村戰國遺址出土的一批鐵、石、骨、蚌生產工具中,鐵工具佔65%。古代文獻記載,如《孟子·許行章》:“許子……以鐵耕乎?”也是佐證。尤其是V字形鐵口犁鏵冠(套在木犁前端)的出現,使牛耕得到普遍的推廣,這和過去的耜耕相比,是中國農業技術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與進步。再有,鐵工具的廣泛使用,也促使水利工程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著名的都江堰、鄭國渠的開鑿等。這一切無疑地使農業生產產生了飛速的進步。此外,鐵質手工業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也使各種手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獲得一次質的飛躍,為封建制的最終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