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商周青銅文化

第18章 第三節青銅敦、鑑、缶、盆、鉦、錞于的出現和媵器銘文的增多

商周青銅文化 李先登 1121 2018-03-20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興起,因此,周王及其臣下所鑄造的青銅器大為減少,而各國諸侯及卿大夫所製作的青銅器大為發展起來。 此時,青銅器在器類上,新出現的主要有敦、鑑、缶、盆、鉦及錞〔chun純〕於等。敦,盛黍稷的食器。大多呈圓形,深腹,頸部有二耳,三足。有蓋,蓋上有三鈕。有的蓋與器身形狀相同,上下扣合呈卵圓形。鑑,盛水(或冰)的大盆。圓形,大口,斂頸,深腹,平底,有的有圈足。腹側有雙耳或四耳銜環。戰國時期有方形的。古代銅鏡普遍使用之前,人們常用鑑盛水以照容,因而,古代也稱鏡為鑑。缶,盛酒或水的器皿。圓形,深鼓腹,有蓋。也有方形的。盛酒的稱為尊缶,例如晉國的欒書缶,體較高,腹上部有四個環鈕,蓋上亦有四個環鈕。頸、肩、腹部有錯金銘文五行40字,精美華麗。盛水的稱為盥缶。例如大孟姬盥缶,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體較矮胖,肩部有二耳。盆,或稱為(上奠下皿)〔zheng政〕。盛水或盛血的器皿。圓形,平緣,斂口,折肩,深腹,平底,肩腹部有雙耳。鉦,又名鉦(钅(上成下土))〔cheng成〕、丁寧或句鑃〔diao吊〕。宴饗或戰爭中使用的敲擊樂器。形狀似鐃,體較細長。於部向上呈弧形,下為手執之長柄。有的大小成組,多者可達11件。南方吳、徐、楚地盛行。錞于,打擊樂器,主要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也用於宗廟祭祀。橢圓筒形,上大下小。頂部有鈕,大多呈虎形,又稱虎鈕錞于。春秋時期出現,戰國及漢代盛行。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較多。

其次,此時青銅器銘文的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長篇銘文大為減少,而且一般不再具有前述西周時期銘文的書史性質,而出現了大量的媵器銘文。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爭霸與兼併戰爭頻繁,各國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與力量,需要彼此結成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聯盟。結盟一方面需要舉行盟誓,一方面又要藉助於婚姻。正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所載:“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因此,此時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聯姻大為發展,促使青銅禮器中為陪嫁女兒而製作的媵器大為增加,其中以盤、匜、鑑為最多。並且還要在上面鑄上加强两國政治友好的銘文,成為春秋時期青銅器銘文的一個顯著的時代特點。 例如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的吳王光(夫差之父)鑑,高35厘米,口徑59厘米,內底鑄有銘文53字:“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吳王光擇其吉金玄銧白銧,以作叔姬寺籲宗彝薦鑑,用享用孝,眉壽無疆。往矣叔姬!虔敬乃後,孫孫勿忘。”大意是:五月的時候,已經臨近了出嫁的日子。在大吉的庚日,吳王光選擇上好的銅和鉛錫,製作了為三女兒寺籲陪嫁用的青銅鑑。並叮囑寺籲說:去吧!要尊敬你的夫君(指蔡侯),後世子孫不要忘記吳蔡兩國的友好。銘文有韻,內容十分生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