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音樂

第18章 第七節散樂百戲中的音樂

中國古代音樂 伍国栋 969 2018-03-20
散樂最早出現於先秦。據《周禮·春官》記載,老百姓喜好的民間雜樂雜戲就被稱為“散樂”。在周代宮廷中,散樂由低級樂官“旄人”掌管。西漢以後,西域傳入的各種新奇雜樂、雜技、幻術、舞蹈等也被列入散樂演出,使散樂內容和形式得到空前的豐富,人們便開始將這種內容龐雜、品目多樣的綜合性文藝演出形式稱為“百戲”。從此,“散樂”與“百戲”便逐漸成為漢代以來稱呼同一類表演藝術的同義詞了。 漢魏時期百戲表演的節目,包括有雜技——跳丸(拋圓球)、飛劍、舞輪、弄瓶、走索、都盧(頂桿、爬杆)、疊案(高層拿頂)等;舞蹈——盤鼓舞、健鼓舞、鞞〔bi皮〕舞、長袖舞、巾舞等;角抵戲——搏鬥、東海黃公、蚩尤戲等;魚龍漫衍——魔術、幻術、耍龍、耍獅、耍魚、耍鳥、跑馬等。這些節目表演時都按不同的要求配以器樂伴奏和歌唱,優美雄壯的音樂很受人們喜愛。有時伴奏者和歌唱者還濃妝豔服加入表演行列,使演出氣氛更為熱烈。東漢科學家張衡在《西京賦》中對京都的百戲表演有一段極精彩的描寫,其中專門描寫音樂的部分是“白虎鼓瑟,蒼龍吹篪〔chi持〕,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委婉……度曲未終,雲飛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所謂“白虎”、“蒼龍”,就是化了妝的樂師;“女娥”,就是扮為仙女的歌唱者。

百戲音樂伴奏的樂隊編制,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鼓吹樂形式,採用吹奏樂器與打擊樂器相組合的樂隊。如河南唐河西漢鬱平大伊馮君孺人百戲樂舞畫像中的樂隊,使用排簫、竽(笙)、篳篥、鞀鼓等樂器,這是典型的鼓吹樂樂隊編制。另一類是絲竹樂形式,採用吹奏樂器與彈弦樂器相組合的樂隊。如遼寧遼陽棒子台百戲樂舞壁畫中的樂隊,使用豎笛、瑟、琵琶等樂器,另有人掌拍(打節奏)和歌唱,這與前面章節所述相和歌的絲竹伴奏樂隊極相近似。再有一類就是鍾磬樂形式,採用編鐘、編磬與其他各類樂器相組合的大型綜合樂隊。如山東沂南東漢百戲樂舞石刻畫中的樂隊,僅左方一組就使用了編鐘、編磬、鐃、塤、排簫、竽、篳篥、瑟、地鼓、建鼓等樂器,另外還有17名歌唱伎人參加奏唱(圖21),這與前述商周時代的“鐘磬之聲”樂隊極相近似。


圖21 百戲樂隊(漢)
漢魏時代的散樂百戲,是這一藝術門類發展的鼎盛時期,它作為糅合歌舞、雜技、器樂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歷經隋唐,對其後宋元戲曲藝術的形成、獨立雜技藝術的發展以及民間俗樂舞蹈的繁盛,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