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音樂

第15章 第四節《廣陵散》和《胡笳十八拍》

中國古代音樂 伍国栋 1357 2018-03-20
漢代一位名叫蔡邕〔yong擁〕(公元133—192年)的古琴家,在自己的音樂著作《琴操》中記述了一個有關琴曲《聶政刺韓王曲》的悲壯故事:戰國時,聶政的父親奉命為韓王鑄劍,因沒有按期鑄成而被韓王殺害。聶政為報殺父之仇,便入深山苦學彈琴技藝。 10年後,他技成歸韓,琴技受到韓王賞識而被召入宮中為其彈琴。聶政早有準備,在進宮為韓王彈奏時乘其不備,猛然抽出藏於琴體腹內的利刃將韓王刺死,自己也隨即自殺身亡。今存山東武梁祠漢畫像磚中就有表現這一故事情節的刻畫。 《聶政刺韓王曲》今已不傳世,但另有一首傳為漢代的琴曲,其音樂結構和表現內容,卻與上述故事相吻合,所以後世不少琴家都認為就是蔡邕所述古琴曲《聶政刺韓王曲》的異名。

又名《廣陵止息》,東漢時就已流行。今存最早的明代古琴曲集《神奇秘譜》(1425年刊行)收錄有此曲的曲譜(圖17)。全曲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等部分,共45段,有“取韓”、“發怒”、“衝冠”、“投劍”等分段標題,這與前述聶政刺韓王的故事情節結構一致。魏晉時的古琴家嵇〔ji幾〕康,就因善彈此曲而聞名於世。

圖17 《神奇秘譜》中《廣陵散》
嵇康(公元223—263年),字叔夜,譙郡銍〔zhi至〕縣(今安徽宿縣)人。曾任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嵇康博學多才,與阮籍、山濤、阮咸等人號稱“竹林七賢”,今存南京西善橋南朝古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畫像磚中,有嵇康撫琴作樂圖一幅(圖18)。嵇康有很高的音樂修養,傳說他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等琴曲,史稱“嵇氏四弄”;另還著有音樂論文《聲無哀樂論》,系統地闡述了他與儒家音樂思想相對立的音樂觀。由於他與掌權者司馬氏不合,後被司馬氏殺害。據南朝《世說新語·雅量篇》記載:“嵇中散臨刑東市”時,“神氣不變”,毫無懼色,還“索琴彈之”,奏了一曲以表現自己臨死不屈的精神境界,於是該書作者驚呼:“於今絕矣!”然而作為深入人心的古典琴曲傑作並未從此絕響,它以其深沉的樂意、雄渾的氣魄,一直吸引著琴家世世相傳,終於在明代時以曲譜的形式被刊印,從而流傳到了今天。


圖18 嵇康畫像磚(南朝)
《胡笳十八拍》是另一首出現於漢末並流傳至今的古典琴曲。傳說這首琴曲為蔡琰〔yan演〕根據自身經歷而作。樂曲表現她身居胡地異鄉、心思漢土家園的愁苦和惜別稚子萬般痛苦的心緒。 蔡琰(公元177—?年),字文姬,陳留圉〔yu雨,今河南杞縣〕人。其父即是蔡邕。蔡琰自幼家學嚴謹,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後來成長為“博學而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後漢書·列女傳》)的女音樂家。她成年後初嫁河東衛仲道,夫亡後歸母家生活。漢末戰亂時,她不幸遭匈奴人虜獲,被匈奴左賢王納為王妃,生有二子,身居南匈奴12年。公元208年,蔡邕好友曹操同情她的遭遇並賞識其才華,便以重禮將她贖回。在離別稚子和異域的歸漢途中,蔡琰百感交集,激動萬分,後來就據此經歷融胡音漢聲於琴曲之中,創作了《胡笳十八拍》,表現出了她那天地都難以容下的浩大怨氣和悲哀痛楚的思想感情。 “拍”,就是章、段;“十八拍”,即18章或18段。這一作品的現存曲譜有兩種:一是明代琴譜《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配合的琴歌;二是明代以來各家琴譜所收錄的古琴獨奏曲。琴歌的歌詞,就是漢代以來流傳至今的同名敘事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