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美洲華僑史話

第12章 第四章早期華僑職業、華埠和組織

美洲華僑史話 陆国俊 3436 2018-03-20
契約華工和“賒單工”佔早期赴美華人中的絕大多數。從職業來說,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有一部分是為滿足所在地區和所在國的特殊需要,從事開採貴金屬、修築鐵路和開挖運河等等工作。在他們獲得一定自由以後,有的仍滯留農場或種植園,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有的則逐漸流入城市,謀求各種職業。他們同後來以自由身份進入僑居國的華僑一起,為僑居國創造物質財富。 流入城市的早期華僑,大部分進入了城市的服務行業,例如洗衣業、餐館業、家庭傭工等等。有少部分則從事工商業等活動。 洗衣業是華人長期從事的一種職業。早在1851年美僑李華就在美國舊金山的華盛頓街和格蘭特街(當時稱杜邦街)轉角處開設了第一家大規模的中國手工洗衣店。李華洗衣店開設後受到美國人的歡迎,自此美國的華人洗衣業便發展起來。特別是1882年美國實施排華條例以後,其他行業中的華人受到排擠,洗衣業便成為美國華僑最主要的經濟命脈。 1920年人口普查表明,當時被雇傭的美國華僑有45614名,其中洗衣工人佔30%左右。 1949年美國華人開設的洗衣店達10000家。 1931年,在加拿大濱海、魁北克、安大略和馬尼托巴省,洗衣業的華人分別佔華人就業總數的40%、54%、40%和30%。同時,華僑在拉丁美洲廣大地區亦開設了洗衣店,同樣是生意興隆、顧客盈門,很受當地人民的青睞。

洗衣業之所以成為美洲華僑的主要職業,是因為早期華僑缺乏資金和技術,又大都不懂英語,對他們來說,開設洗衣店比較適宜。一個洗衣店,往往只需一些搓板、幾塊肥皂、一個熨斗和一個熨衣架,由店主或僱幾個親戚操作,無需有雄厚的資金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能說幾句英語就可以了。洗衣業之所以能興旺發達,跟當時美洲各國的實際需要分不開。過去,美國紈褲子弟的骯髒衣服往往是送到夏威夷或香港洗滌,來回時間較長,且價格昂貴。與此相比,華僑洗衣店洗衣不僅時間短,而且價格低廉。從第一家華僑洗衣店在舊金山開業後,洗滌衣服的價格由每打襯衫八美元即降至五美元,不久又降為二美元,在當地引起了轟動。 在美國華埠的華僑洗衣店,一般都懸掛紅底或紅字招牌,書寫中文或以英文拼音,以識別店號,故美國東部各華埠一見此類招牌,就可識別為華僑所經營的洗衣店。華僑洗衣店全靠手工操作,每日工作十幾小時,收入卻十分微薄。一個從事洗衣業數十年的華僑曾以《八磅的生涯》為題,寫了一首小詩,描寫廣大華人洗衣工含辛菇苦的生活情景:

。 十分辛苦的洗衣工作,白人不願幹,因此洗衣業成為美洲華僑長期從事的職業。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洗衣機被普遍採用,許多白人開設了規模較大的自動洗衣機店,華人手工洗衣店遭到激烈的競爭,開始日漸衰微。只有那些採用自動洗衣機的華人洗衣店,才能繼續維持下去,但亦今非昔比了。 餐館業是華人在美洲所從事的第二大行業。早在1849年7月,華人就在美國舊金山市開辦了中國餐館。 1858年,華人鐘能在哈瓦那桑哈街開設了第一家小飯鋪。中國餐館的菜色、香、味俱佳,烹調技術精益求精,菜式繁多,且價廉物美,很受美洲人民歡迎。採金者威廉·蕭在《黃金夢和醒來的現實》(1851年)一書中曾斷言:“舊金山最好的飯館是中國人開的和按中國風味做菜的飯館。菜餚主要是咖哩食品、雜燴和醬汁肉丁,都盛在小碟子裡。由於它們的味道好吃之極,我簡直沒有打聽其配料的好奇心了。”中國餐館在美洲開辦後迅即得到了發展。 1852年2月21日《上加利福尼亞日報》上寫道:“在一段時間內,這個城市(舊金山),幾乎所有的餐館都是由華人經營的。”據1920年統計,當時受僱傭的美國華人有45614名,而餐館工人則增加到了11438名。 1931年加拿大艾伯塔、薩斯喀德溫、馬尼托巴、安大略和濱海省,餐館從業人數分別佔華人就業總人數的60%、70%、50%、54%和52%。古巴、秘魯和墨西哥的早期華僑中從事餐館業的亦佔有重要比重。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餐館逐漸有了自己的供應基地:華人農民根據廚師的需要,及時給餐館送去新鮮蔬菜;海灣的漁民亦經常送去中國南方人民喜愛吃的蝦、海藻、鮑魚、魷魚以及種類繁多的鮮魚,使多數中國酒店和餐館能烹調出地道的中國菜餚。中國餐館業在美洲至今仍常盛不衰,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美國,中國餐館都以三角形的黃綢旗為標誌,使人一目了然,以同法國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和英美式的餐館相區別。早期中國華人餐館一般是夫妻店或幾個人合伙的小餐館。這些餐館隨著地方風味的不同日趨於多樣化,過去主要是廣東餐館,逐漸增加了四川餐館、湖南餐館和上海餐館等等。這些不同的中國地方風味的餐館,都備受美洲人民的歡迎。 華商是中國移民的先驅。經商的早期華僑與其他行業的不同,經營商業的華僑都是些較富有的、有經商經驗的華僑,而且大多數集中在美國。直到美洲契約華工和“賒單工”契約期滿或償還債務後,美洲各地的夫妻店、父子店和兄弟店等等名目繁多的小商店才日益增多。凡是早期華僑較多的地方就出現了華僑小商店,凡小商店比較多的地方就逐漸形成小華埠,即華僑聚居的地區。

到1882年,僅美國舊金山華埠就有華人商店511家,該城華埠外的華人商店有156家,總計667家。從19世紀下半葉起,古巴的契約華工逐漸擺脫了契約的束縛,轉移到哈瓦那、比那德里奧、聖胡利安、德圭內斯、瓜納哈伊等城客居下來,從商人數達到華僑總數的17%以上。其中像胡萌、何塞·馬爾菲亞·王以及徐滿等人逐漸發家致富,成了當地很有名望的商人。 早期華商經營的商店主要是雜貨店、米店、洗衣店、魚店、中藥店和理髮店等,其中尤以雜貨店居多。這些雜貨店除了為本市及其附近的華僑服務之外,還經辦中國貨物的批發,給各地華埠的商店轉營所需要的貨物。主要經營中國國內運來的各種土特產品,有的還兼售米、魚、肉、蔬菜和果品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售珠寶、古玩以及價值較高的藝術珍品的商店,專為旅遊業服務。

在美國經商的趙灺〔xie瀉〕垣父子創辦的亞路威西罐頭廠製作的蘆筍罐頭,不但暢銷美國,而且還銷往歐洲,有“蘆筍罐頭王”之稱。經營百貨商店的華僑週崧,於1928年創立的中興公司,資本為100萬美元,在美國各大中城市中開設的分店有40家。此外,美國一些華商還開辦輪船公司、中國郵船公司和銀行等等。這些商業性的企業,隨著美國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或盛或衰,但在美國商業活動和促進中美交往中都起過一定的作用。 早期赴美洲的一部分契約華工和“賒單工”,雖然契約期滿或還清債務,獲得了自由,但他們仍然留在農場和種植園從事農業生產。在美國,早期華僑務農最多的是在西部,尤其是加利福尼亞州,其次是俄勒岡、華盛頓和內華達諸州。根據1910年人口調查統計,在美國務農的達17200人,約佔華人總人口的24%。 1931年加拿大從事農業的華人達4196人,居華人就業總數的第二位。從整體來說,從事農業生產的早期華僑在美洲華人中仍佔重要比重。

在農業生產中,有的華僑租種農場主的土地,成為分成製佃農;有的華人合夥成立公司,購買農田、農舍和生產工具,生產各種農作物。有少數華人因經營有方,日漸富裕起來,成為農場主。例如,1899年全古巴就有華人農場主42個。 19世紀中葉,廣東中山縣的陳芳在夏威夷甘蔗生產中獲得成功,他經營的種植園佔地達好幾千畝。早期美洲華僑,除農場主種植甘蔗、紅薯等作物外,大部分華人都在城鎮附近種植蔬菜和水果,以滿足城鎮居民的需要。 在美洲農業生產中,早期華僑曾作出過重要的貢獻。我們在這裡介紹一下19世紀美國華人園藝家劉錦濃對美國水果生產方面的重大貢獻。 劉錦濃(公元1860—1925年),原籍廣東省台山縣。 1872年由香港前往美國。劉錦濃用地中海甜橙樹的花粉,授給當地產哈特晚期橙,產生了優良的新品種,被命名為“劉錦濃橙”。劉橙味道甜美、汁多、核小,抗霜凍、耐潮濕,由於成熟時間長,可以較晚上市,賣上高價,因而暢銷全世界。對此,劉伯驥在《美國華僑史》續編中作了生動的描寫:“蓋劉橙之特點,果熟後懸於樹上歷四年之久而不脫落,且同時另開花結子。留在樹上者歷兩年後,果汁仍充分可食。時人稱其橙樹為魔術樹,劉氏則被稱為魔術家或天才園藝家。”1911年,美國政府農業部果樹栽培家巴勒基對劉錦濃給予特別嘉獎,授以威爾德銀質獎章。這是美國授予改良新品種橙的第一次亦是唯一的一次嘉獎。此外,劉錦濃還培育成功特大的無核葡萄、遲熟的桃子、甘甜的蘋果和楊梅等新品種。

早期華僑除從事以上職業外,還從事美洲其他各行各業,但這些行業華人不僅數量較少,所起的作用亦較小,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