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類書、政書和叢書

第14章 第五節我國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古代中國卷帙最多的一部叢書,同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相比,卷數竟是後者的三倍半。這部書當時一共抄了七部,分藏在七個藏書閣。它究竟收錄了多少書籍呢?因為七部《全書》抄成時間不同,抽補散失等情況各異,所以它們的總數並不相同,現以文津閣本為例,共收書籍3503種,79337卷,36304冊。 這部書為什麼定名叫《四庫全書》呢?這同我國古代的書籍分類方法有關。公元前1世紀,西漢劉歆著《七略》,把古書按六類分部。到公元3世紀,西晉荀勖〔xu續〕創立四部分類法,甲部是經,乙部是子,丙部是史,丁部是集。公元4世紀東晉李充把荀勖的乙、丙部予以對調,這樣大體上確定了後世經、史、子、集的四部順序。完全奠定四部分類法的是《隋書·經籍志》,自此靡然成風,沿用了1000餘年。在唐初,設有集賢書院等皇家圖書館,按經、史、子、集分四庫貯藏圖書,名叫“四庫書”,這便是“四庫”名稱的由來。清代《四庫全書》按四部分類,又沿用了唐代四庫的名稱,更因為收錄的書籍比較完備,包括各方面的知識和多種學術流派,所以定名為《四庫全書》。

當時為什麼要修《四庫全書》呢?清高宗弘曆(乾隆)在位時(公元1736—1795年),清王朝統治已有100多年,這時我國雖處在封建末世,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則是封建末世中一個比較隆盛的時期,國內較安定,經濟上繁榮,封建文化達到相當水平。清朝統治者在文化政策上一方面沿襲明朝辦法開科取士,籠絡知識分子,另一方面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大興文字獄。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很多學者迴避現實,把精力集中在整理古書上面,適應這種學術空氣,有人就提出要把圖書集中起來,分別收藏在學校和名山古廟等妥善地方,供學者應用。在有利於加強統治的前提下,乾隆帝下達了征求天下遺書的命令,準備編一部規模空前的大叢書。他的目的是一來借修《全書》機會在全國范圍徵集圖書,就此將歷代書籍作一次全面審查、評論和總結;二來借修《全書》的機會消除漢族反抗清朝的民族思想意識;三來藉此宣揚清朝是文治盛世,顯示清朝不僅以武力統一中國,而且是超越漢唐文化的太平盛世。於是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正月初四日下詔各省蒐集歷代及清朝人的著作,並在第二年成立了四庫全書館,在武英殿設繕書處。後來續辦南三閣書,又在東華門外雲神廟、風神廟、地安門內簾子庫、官房另設四局,按經、史、子、集分頭繕寫。

編纂《四庫全書》的書籍來源有四:一是政府藏書,即內府本;二是清代皇帝著述和奉皇帝之命纂修的書籍;三是各省採進、私人進獻和通行的書籍;四是從《永樂大典》裡輯錄的佚書。 10年間從各地徵集的圖書約3.3萬種,其中以浙江省最多。私人進獻圖書的著名藏書家有29人,進書500種以上的有知不足齋主人鮑廷博和寧波天一閣主人范茂柱等。 四庫館開館修書前後共任命正、副總裁以下官員360人,總裁於敏中和副總裁金簡出力最多。還先後派了三位皇子擔任正總裁以加強監督。正、副總裁之下,有總纂官,其中紀昀出力最多,其次是陸錫熊。其他還有總閱官、總校官、督催官等等。四庫館簡直就是一個封建官僚機構,不過裡面也集中了不少著名的學者。繕書處除總校官外,主要是抄寫人員。抄北四閣書時,有謄錄2826人,續寫南三閣時,又添書手1000人,光是抄寫人員前後就達3826人。再加上四庫館官員,總計有4186人。

第一部《四庫全書》於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12月修成,這時距乾隆下令徵集圖書已經10年。接著又用將近三年的時間,在乾隆四十九年11月陸續完成了第二、三、四部《全書》。這四部《全書》分別藏在北京宮中文華殿後面的文淵閣、北京圓明園內的文源閣、奉天(今遼寧瀋陽)故宮的文溯閣、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也叫“內廷四閣”。這四處地方不准外人出入,完全是皇家的私人藏書閣。 從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到五十二年四月十七日,約五年時間裡,四庫館又另外抄寫出三部《全書》。這三部分別送到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西湖聖因寺行宮裡的文瀾閣貯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也叫“江浙三閣”。這三處地方是對外開放的,允許讀書人入內閱覽。

北四閣的《全書》,用的是上等開花榜紙,南三閣的則用的是白太史連紙,而本頭較小,橫度上窄七、八分。書頁都是直行紅格,名叫“朱絲闌”。每半頁八行,每行21個字。有註的地方,每豎格里是雙行小字,有些書內還有精緻的插圖。書的裝幀是絹面;絹面的顏色,區分了書的類別。北四閣書的經部是綠色,史部是紅色,子部是藍色,集部是灰色。南三閣書中,文宗閣和文匯閣的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玉色,集部藕合色;文瀾閣與眾不同,經部是葵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黑灰色。這七部書每冊的首、末頁尾部蓋有乾隆皇帝的璽印,但每閣一式,各不相同。貯藏的方法是,每若干冊放入一個楸〔qiu秋〕木製的匣內,名為一函,函面上刻有書名,在函內的書用香楠木片上下夾起來,再用綢帶束住。函面的字、綢帶與書的絹面,顏色都是相同的。用這種辦法保存書籍,不僅美觀,而且防潮、防蟲。為了取書方便,每種書在架上的陳列都有一定位置,而且畫出圖樣,叫做《四庫全書排架圖》。一套《四庫全書》猶如一套精緻、貴重的工藝品。

為了貯藏這部巨著,特別建築起七座專用的藏書閣,大體上都仿照寧波天一閣的式樣建成。從外面看是兩層,裡面實際上是三層。底層面積約600平方米。每層陳列著書櫥。閣前有水池,後面有假山,左側建有碑亭。這一切都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巧。 《四庫全書》所包括的知識範圍,在當時確實達到了相當廣泛的程度。這部書共收錄著作3500多種,在經、史、子、集的下面,又分為若干類,如經部10類、史部15類、子部14類、集部5類,共44類。其中有15類又劃分了若干細目,叫做“屬”,分了64屬。從收錄書籍的著者情況看,它收錄了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各代人的著作,只是不收當時還活著的人的著作(除了皇帝的作品和官修書以外)。所收的書籍,總的來說是突出了儒學文獻的地位,有利於加強君主專制主義的統治,對有明顯進步思想的著作深惡痛絕。另外,它的重大缺點是不重視生產技術著作,除農、醫、天文、算法外,所收的科技書籍很少。對國外的史地也不重視,而對小說、戲曲更是大量禁毀。

《四庫全書》歷盡滄桑,現在僅存四部。文淵閣書現在台灣;文溯閣書現在甘肅圖書館;文瀾閣書現藏浙江省圖書館;文津閣書現藏北京圖書館。文津街、文津廳之名由此而來。文宗、文匯、文源三閣的書都不幸毀於戰火。特別是文源閣書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隨同美麗的圓明園一起被焚毀。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正是侵略者罪惡的鐵證。 清代修《四庫全書》是對前代文化進行整理和總結的好事,但由於清代統治者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執行“寓禁於徵”的政策,在《四庫全書》中,對部分書籍內容作了篡改刪削,同時又大搞禁書毀書,並厲行文字獄。當時究竟毀掉了多少圖書呢?根據不完全的禁書目錄來看,共計有全毀書2400多種,抽毀書400多種,加起來將近3000種。焚毀的書籍在10萬部以上,燒毀或鏟毀的書板六、七萬斤。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清代乾隆朝60年間發生的75起文字獄中,四庫開館後10年內發生的文字獄就有48起之多。這樣將許多彌足珍貴的古代文獻毀於一旦,其嚴重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必然嚴重地阻礙思想文化發展的進程。魯迅先生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但是儘管如此,還應該看到編纂《四庫全書》又有整理和保存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一面。我國的圖書到明末清初時,歷經戰亂,散失很嚴重。修《四庫全書》時,清王朝以中央政府的力量,花費10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採集圖書,由當時許多著名學者進行整理,對歷代學術作了比較全面的總結,保存下了大量的珍貴文獻,對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科技、哲學思想及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歷史資料。

我國在18世紀中葉編成的《四庫全書》,就其內容之廣博和篇幅之宏巨來說,當時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史無前例的。古代中國修築了萬里長城,開鑿了大運河,又編出了空前未有的一部大型叢書——《四庫全書》,這都是中華民族值得引以自豪的。 《四庫全書》如果攤開逐頁相接,它的長度會比地球的直徑還多出1/3。它的內涵證明了中國古代文化極其燦爛輝煌,它是我們的祖先為後世留下的寶貴遺產,也是我國為世界文化寶庫作出的貢獻。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