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類書、政書和叢書

第6章 第五節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類書的發展,有政治、學術、以及社會制度諸方面的原因。它起始於魏,發展於隋、唐,繁榮於宋、明,完備於清。經過1500多年的發生、發展,到康熙、雍正時期已達高峰;此後,就是一段間歇時期。清道光以後的類書成書速度明顯下降,而且乾隆以後編纂的類書,除《奩史》等規模較大的個別情況外,都為中小型。且質量極為平常,情況很不景氣。說它是間歇時期也罷,但這與興盛於乾嘉年代的考據學不能說沒有關係,有人甚至說考據學直接導致了類書的衰亡。關於考據學極盛時的情況,梁啟超在他所著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裡曾說過:乾嘉間的考據學,幾乎獨占了學術界的勢力,素來崇尚宋學的清室帝王,尚且從風而靡。所以,稍微時髦一點的闊官乃至富商大賈,都要“附庸風雅”,跟著這些大學者說幾句考證的內行話。

因此,歷史發展到清代乾嘉時期以後,盛極一時的類書就遭到了非議,興起。士大夫紛紛以類書為鄙陋之學,他們只把類書做為輯佚、考據的工具而已。認為正因類書提供了便利,所以才使一些讀書人捨本逐末(不抓根本,只在枝節上下功夫),只想走捷徑,不肯博覽群書,紮紮實實地做學問,形成了壞風氣。這其實是抹煞了類書的特殊用途而著眼於它的副作用。有了類書,對於作文、注書確實方便;而讀書人從此不讀原書,不究本源,便於剽竊,因而形成流弊。在這種情況下,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三月就有大臣奏請嚴禁書坊刊刻《類典》等書的事。從此,風氣所播,時尚有變,流習一轉,對類書的購求日益減少,編纂自然也越來越稀見了;就是前人編纂的類書,流傳也漸不廣。這嚴重影響到類書的編纂事業,類書的地位大降。 1500多年來,類書走過了從出現到繁榮發展,最後逐漸衰落的道路。

總起來看,根據歷代藝文志、經籍志的著錄,自六朝到清代,類書約有六、七百種之多;其中大部分都已散佚,但現在尚存有200多種(有人說尚存有500多種)。由於類書集中而又分類別地保存了歷代浩瀚的文獻資料,至今仍顯示出較高的參考價值,是一筆豐富的遺產。雖然它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但它的精華仍可為今天所用;畢竟它在我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代人要了解我國燦爛的文化歷史時,應該知道“類書”這朵奇葩。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