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台灣傳統文化探源

第17章 第一節惟妙惟肖的神像雕塑

台灣傳統文化探源 徐博东 4707 2018-03-20
台灣的雕塑,從中國古代輝煌璀璨的雕塑藝術中汲取養分,在造形和製作技法上,繼承發揚了我國傳統雕塑藝術風格,塑造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雕塑精品。其中,神像雕塑集中反映了台灣雕塑藝術的成就。 台灣民間信奉的神明很多,雕塑的神像也就五花八門。它們多用木雕或泥塑,也有用陶燒製而成。大多為全身像,或立姿、或坐態,通常連衣冠服飾甚至座椅等都雕塑在一起,惟妙惟肖,生動傳神,反映了台灣民間對各種神明的普遍認同標準,是探討台灣宗教信仰和民間藝術的珍貴實物。 媽祖是台灣民間最受尊崇的神明之一。依民間傳說,她是位聰敏伶俐、28歲成仙的未婚少女。照理,媽祖神像應當塑造成體態苗條的窈窕淑女形象,但台灣廟宇中的媽祖像,卻是一副靜態坐姿、體形豐滿的中年婦女模樣:圓實的面龐透著微笑,修長而成弧形的眉毛,小小的嘴,眼睛與鼻樑成15°角微微上斜,雙目略啟向下俯視。由於神像供奉在較高的位置上,信徒們仰視恰好與神像對個正著,給人以溫柔、慈祥、端莊、優雅的強烈印象。藝匠們將媽祖塑造成這種形象,顯然是著意刻畫她救苦救難、仁厚賢淑的美德。敦煌壁畫中盛唐時期的人物畫像,大都豐姿綽約、高貴端莊,處處顯露出佛道仁愛寬厚的精神氣質和內涵。台灣藝匠大多來自“唐山”,從媽祖神像的造型,可窺見敦煌壁畫對他們的深刻影響。

台灣的媽祖廟裡,媽祖像兩旁必有兩尊立姿神像:左為“順風耳”,右為“千里眼”,它們是媽祖的得力“助手”。相傳,有一年默娘(媽祖俗名)路遇一位啼哭少女,正被用轎抬去給兩個作惡多端的妖怪作祭品。默娘勇敢地代替那位少女,坐轎而去。二怪見默娘容貌嬌好,欣喜若狂。默娘不慌不忙,請二妖道出名字來。長著牛一般大眼的說:“我是大名鼎鼎的千里眼!”長著驢一般長耳朵的說:“我是天下聞名的順風耳!”默娘義正辭嚴地勸它們棄惡從善。二妖哪里肯聽,竟要對默娘非禮。默娘用手指一點,略施法術,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石自天而降,帶著一股旋風盤旋於二妖頭上,嚇得二妖魂不附體,趕緊跪地求饒,發誓甘願改邪歸正,重新做人。默娘乃收他倆為徒,一同替天行道。據說,順風耳能耳聞千里外的風吹,千里眼可目見千里外的草動,對媽祖解救人們的危難助益不小!

千里眼和順風耳均雕塑得十分健壯魁梧,渾身肌肉突出,青筋暴起,雙目圓睜,齜牙咧嘴,面目猙獰。千里眼右手舉起作遠眺狀。這種造型加上他們身上飄逸的衣帶,使人們同樣很自然地聯想到敦煌壁畫中的力士形象。媽祖神像表現的女性端莊與千里眼、順風耳神像表現的男性粗獷,在同一座廟宇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反差,愈加突出了媽祖主神仁厚、慈祥的性格特徵,同時也絕妙地體現了“以柔克剛”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雕工之精緻、造型之均衡、形體和衣飾線條之流暢,出自二三百年前的藝匠之手,不能不令人擊掌嘆服! 台南有座“臨水夫人廟”,廟中供奉著數十個神明,幾乎全都是“婦女”:正殿祭奉的是大媽、二媽、三媽,左右護神是花公花婆和註生娘娘,兩旁護廊是36位烏母。在神明世界中,它是專營“婦產科”、“小兒科”兼“托兒所”的寺廟。

大媽叫“臨水夫人”,原名陳靖姑,福建古同縣人,生於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相傳她是觀世音菩薩的一滴血轉胎出世,自幼聰慧過人,曾拜許真人為師,會劍術及道家驅邪除妖之法,功力深厚。她婚後懷孕不久,鄉里有一白蛇精化成美女作弄男人,鄉民惶惶,求其相救。靖姑遂以法術將腹中胎兒置於家中,出門除害。不料白蛇精與另一妖魔串通,由白蛇精引開靖姑,妖魔趁機潛入靖姑房中,將胎兒吃掉。靖姑痛恨至極,將妖魔統統剷除,並發誓要保護天下所有孕婦。 24歲歿而成神,受鄉民祭祀。因她是在臨水除去白蛇精,故尊稱為“臨水夫人”。二媽叫林紗娘,三媽叫李三娘,相傳她們是靖姑的同師姐妹,曾結拜立誓為民除害,故被同祭一廟。 “註生娘娘”則是專掌生男生女的神明。傳說男人是一棵樹,女人是一株花。這株花注定要開幾朵花,開紅花生女,開白花生男。男女成婚後,由註生娘娘負責安排他們生男或育女。信徒們要男要女,可請註生娘娘“通融”一下,換朵白花或紅花,這叫“移花換鬥”;若婚後不育,也可請註生娘娘通過“栽花換鬥”的辦法,給你兒女。可見註生娘娘的“權力”非同小可!

照料胎兒是花公花婆的事。孕婦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公花婆負責澆水、施肥、除蟲。他們事情太多,忙不過來,於是請來36位烏母(又稱“床母”)協助,負責照顧嬰兒不致患病、受驚嚇或玩水溺死、玩火灼傷等等,如同看護孩子的“保姆”。 這套掌管人間生男育女諸事的“衛生保健機構”不可謂不嚴密!這在醫療衛生事業十分落後的古代,對於一向注重“傳宗接代”、重視親情的中國人來說,當然十分重要。因此,不僅渴望生育的人家經常要到註生娘娘廟去虔誠拜拜,就連有了嬰兒的家庭,也在孩子的床前擺上供品,燒香祭拜烏母,請她們妥為照料自己的嬰兒。 藝匠們依據民間的這些動人傳說,精心雕塑出一群充滿母愛、逼真傳神的女神像:臨水夫人就像中國畫中的仕女,清瘦秀麗,青春煥發,似乎渾身蘊藏著降妖伏怪的無邊法力;花公花婆則看似一對吃苦耐勞、勞碌一生的老夫老妻;註生娘娘的造型介乎於媽祖與臨水夫人之間,體態適中,平易近人,似乎很容易“通融”的樣子;比較特殊的是烏母們的造型,她們一改中國畫仕女輕盈、纖弱的神態,個個體態豐滿、健壯結實,臉龐圓厚,眼、鼻、嘴的線條全然是敦煌壁畫中菩薩的韻味。她們有的懷抱嬰兒,有的手牽幼童,有的甚至坦胸露乳、正在給嬰兒餵奶,雖然表情不一,或憂或喜,但都流露出深沉的、人間最可寶貴的慈母之愛!

“土地公”即中國民間信仰的地方守護神“土地神”,而在閩台兩地則多稱“土地公”或“伯公”,“福德正神”則是它的尊稱。 據古文獻記載,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土地的儀式。 《禮記》中說:“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小牢。”所謂“社”即“土神”,“稷”即“穀神”。天子祭社稷(即祭地神)十分隆重,以牛、羊、豬“三牲”(即“大牢”)祭之;而天子以下的諸侯也要以羊、豬“二牲”(即“小牢”)祭之,至於一般官吏和平頭百姓是沒有資格祭祀地神的。只是到了後來才逐漸演變,成了民間的普遍信仰,無論誰都可以祭祀土地神了。 土地神既然是“守護地方之神”,認為它能生養萬物,這在農業社會中自然是極其重要的神明。大陸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可謂深入人心,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必建有“土地廟”。早期從大陸移居台灣的先民,胼手胝足開發台灣,自然要祈求土地神恩賜他們五穀豐登、合家平安、人畜兩旺,對土地神的信仰自然也從大陸帶進了台灣,於是出現了“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說。現在台灣的土地公,多得簡直無法統計,不僅田頭田尾而且街頭巷尾到處都有土地公。

台灣土地廟之所以這麼多,是因為人們相信,土地公除了能使五穀豐登之外,還能鎮壓鬼神,保佑人發財賺錢,故而不僅農民崇敬土地公,祭祀土地公,就連礦業界、建築界、漁業界、商業界以及金融界人士也仿效農民,都紛紛祭祀土地公。尤其是建築業的工程人員,天天都在大興土木,對於掌管土地的神明土地公當然格外敬畏。為盼工程能順利進行,不會發生意外事故,在開工破土之時,必要祭拜土地公一番。也正因為如此,除了土地廟外,台灣的其他廟宇裡也必祀奉土地公為副神。 祭拜土地公通常在農曆二月初二日,相傳這天是土地公的生日,稱為“春祭”。另外,八月十五日還要祭拜一次,是為“秋祭”。春祭是祈求土地公保佑豐收、發財,而秋祭則是答謝土地公的保佑。

土地公原本是自然界之神,但後來卻被人格化了。由於全國各地普遍祀奉土地神,所以土地公究竟何時被人格化的民間傳說也就多種多樣,其說不一;有說是漢高祖時的丞相蕭何;有說是曹參;有說是唐朝的韓愈;另有的說是周朝時的一位官吏名叫張福德,說此人為官公正清廉,能體恤百姓的疾苦,做了許多好事,直到老死。死後接替他的是個貪官,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使人民愈加懷念張福德,於是給他建廟祭祀,並取其名而尊稱為“福德正神”,因此土地公又叫“福德正神”。又傳說土地公乃是古代的一個老翁,在路上拾到一個鶩卵,把這個鶩卵拿給母雞孵,結果孵出一條小蛇來。老翁在家中細心飼養這條小蛇。一天老翁外出,不料蛇闖出家門捕食鄰居的雞鶩。老翁為此很生氣,將蛇放逐於山中。後來這條蛇不斷傷害人畜,皇帝下詔除蛇害,但沒有人敢冒險入山。老翁自告奮勇,入山冒死殺死了這條毒蛇。於是皇帝就賜這位老翁為“公”,專門司管土地,而稱“土地公”。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老翁,精通農藝,溫厚慈祥,熱心助人,經常教人們灌溉、耕作,使大家都能獲得豐收。老翁死後,人們感念他的恩德而建廟祭祀他,並尊稱他為“土地公”。

總之,不管土地公究竟是什麼人,大體上都脫不了是一位忠厚長者、造福人類的形象就是了。因此,無論大陸還是台灣,土地公的造型可說是大同小異:頭戴平頂圓帽,身材矮短肥胖,坐姿,面龐圓而豐滿,雙眼微瞇,大而長的耳朵,鼻短孔大,白須下垂,一副慈祥溫和的老者風采。 在台灣,最盛行土地公信仰的地方要數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客家人尊稱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廟為“伯公廟”,有些地方還建有“伯公亭”,專門供路人歇腳乘涼。除了一村一鄉供奉的伯公廟以外,不少客籍人家還私人自行建小廟供奉,所以,漫步於客家人聚居的鄉間田野,到處都可看到“伯公廟”,這也可說是一種奇觀了。 台灣廟宇中,虎爺的神像數量最多。民間傳說,虎乃山中之王,時常禍害生靈,被害者祈求土地公懲治兇猛害人的老虎,老虎被土地公降服,遂成為土地公的“助手”,不再無法無天、為非作歹了。又傳說,保生大帝是宋朝名醫吳真人。一天,一隻老虎吃了一個婦人,咽喉被那婦人的骨頭卡住,痛苦萬分,遂化身為人,向吳真人求治。吳真人手到病除。所以民間有“保生大帝點龍眼,醫虎咽喉”的傳說。後世尊崇其醫德,奉為神明,立廟祭祀。老虎感念大帝救命之恩,遂改邪歸正,死後靈魂前來廟中守護,被稱為“虎爺”。故此,在台灣凡祭祀土地公和保生大帝的廟宇,必同時奉祀虎爺。這就是在台灣廟宇中虎爺神像何以數量最多的原因。

虎爺神像大都逗人喜愛:圓圓的大眼,高而肥寬的鼻孔,虎嘴為波浪似的線條,嘴角兩端露出尖利的牙齒,兩腿前伸,體態敦實圓厚,雖作“虎視眈眈”狀,但給予人的卻是純真、善良的神威感,兇猛可怕只是向著厲鬼邪魔而去的。這種脫離寫實、被“人格化”了的雕刻獨具匠心,耐人尋味。據說虎爺專門保護小孩,一般都放置在神案下面,大人帶小孩子進廟,必定不忘向神案下的虎爺拜上幾拜。 台灣廟宇中的神像當然並非全都慈祥可愛,也有些神像是十分可怕駭人的。 台南有座“東嶽廟”,廟中供奉掌管陰間“司法大權”的主神“東嶽大帝”(即東岳泰山的山神)和他的一批助手。其中分掌“警衛”的七爺、八爺以及牛頭馬面的“刑警”,個個青面獠牙、面目猙獰,令人看後毛骨悚然。七爺、八爺豎立在主神左右兩側,稱為“東護衛”和“西護衛”。它們不僅是主神的“貼身保鏢”,且隨時執行主神的命令,負責捕拿惡鬼。其中八爺身材短小精悍,立姿,右手拿塊牌子,上書“善惡分明”四字,左手拿腳鍊,頭戴方形長帽,臉部上額有折紋,眼眶深陷,雙眼圓瞪,眼球突出,凶光逼人,兩眼間有向上的明顯紋溝,鼻短孔大,嘴巴咧開,嘴角向後直伸,似在高聲吼叫,臉部肌肉筋脈突出,滿面怒色,作緝捕惡鬼狀。藉著廟中微弱搖晃的燭光,愈加烘托出恐怖、陰森的氣氛。

台灣的宗教信仰,既為活人創造出種種消災去難、解除痛苦,可賴於寄託精神的神秘力量,同時又為死後的人分別善惡,作出不同的結論:有功的成神成仙,為人們尊崇祭拜;作惡多端的,死後則安排在“陰曹地府”的恐怖世界加以懲罰。其實,最終目的還是勸誡活人多行善事,毋做惡事,免得死後靈魂不得“超度”,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受刑受苦。這種勸人向善的宗教觀與中國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