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兵器

第21章 第十三節紅夷炮

中國古代兵器 王兆春 2276 2018-03-20
紅夷炮是明末對歐洲所用長管加農炮的通稱。 16世紀,英國與荷蘭已用它作艦炮。公元1620年,有一艘裝備這種艦炮的英國艦船,在澳門附近海域擱淺,葡萄牙當局將艦上裝備的30門艦炮據為己有。明廷在天啟年間先後購買了這30門西洋大砲。據李之藻稱,有一種西洋火砲的管長有一丈多,口徑三寸,重3000—5000斤,發射三四斤重的砲彈,附有射表,可安於車進行旋轉發射,具有“折巨木,透堅城,攻無不摧”的威力。 明崇禎年間,明廷委派徐元啟、李之藻和湯若望等中外軍事技術家,按照它的形制構造製成500門。一些地方的統兵大員也捐資製造了許多紅夷炮,作為抗擊後金軍之用。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在皇太極的推動下,後金兵器製造部門也製成了第一門紅衣炮。清軍入關以後的80年中,繼續製造大小各型紅衣炮,多達900餘門,形成紅衣炮系列的火砲,裝備清軍各部使用,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時期。因此,可以說紅夷炮是中國明末清初的火器研製者,在融合東西方火砲製造技術後,所製最後一個系列的古代火砲,在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紅夷炮同包括佛郎機在內的各種古代火砲相比,在設計上比較先進,它以口徑的尺寸為基數,按一定的比例倍數,設計火砲的管長、壁厚、炮耳的長度和直徑等各個部分,因而結構合理,使火砲具有身管長,彈道低伸,管壁厚,安全可靠,射程遠,命中精度高等優點。明末清初製造的紅夷炮,至今還有不少實物在一些地方收藏著。 現存的明末紅夷炮在各地多有所見,其中山海關、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省博物館等處收藏的紅夷炮,至今保存完好,成為珍貴的文物。山海關城牆上陳列的一門鐵製紅夷炮,砲身銘文尚可辨別的字蹟有“大明崇禎十六年仲春吉旦鑄造神威大將軍一位重五百斤……”。可見此炮製於明王朝滅亡的前一年。經過實測,砲身全長278厘米、口徑10厘米、砲口至耳軸中線長143厘米、砲口到火門長227厘米、炮耳長13厘米、炮耳直徑11厘米。可能是當年安於山海關城牆上的重型守城炮。

此外,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製造的一門紅夷炮,重5400斤,其上刻有“欽命總督軍門洪承疇欽命總督高起潛……”等字。河北省石家莊市發現一門紅夷炮,其上刻有“崇禎戊寅歲仲夏吉日捐助製造紅夷大砲總督軍務盧像升……”等字。山西省博物館也收藏了由盧像升等文武官員,捐資製造的兩門紅夷炮,砲身的銘文與上一門相同。這說明這三門火砲都是盧像升等文武官員,在明崇禎戊寅年(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製造的。據《明史·盧像升傳》記載,崇禎十一年,清軍分三路南下,盧像升分兵迎戰。但因兵部尚書楊嗣昌、總監中官高起潛主和,故意按兵不動。十二月,盧像升被迫孤軍奮戰,在鉅鹿(今屬河北)蒿水橋之戰中,炮盡矢竭,獻身沙場。這些火砲,是盧像升當年抗清的見證。

紅衣炮是清代前期製造的一種系列火砲,它起始於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製造的天佑助威大將軍炮,接著又製成神威大將軍等火砲。清軍在1644年入關後,所製紅衣炮的數量增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威遠將軍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此外還有神功將軍炮、得勝將軍炮、制勝將軍炮等。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是大型攻城炮,制於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共有52門。 《清朝文獻通考》記載了它們的尺寸。 1975年5月,齊齊哈爾建華機械廠工人,在該廠發現一門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使用過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砲身除口沿外,前細後粗,底蓋如覆盂,上有球形尾珠,近炮底處有一個方形火門,砲身中部兩側各橫出一個炮耳,砲口與底部正上方分別有準星和照門,砲身有五道箍,半腰留有一條合縫線,似為鑄炮痕跡。砲身保存完好,未見砲車。砲膛底部尚遺留一枚鐵鑄球形實彈。經測量:砲長248厘米、口徑11厘米、砲口外徑27.5厘米、炮底徑34.5厘米,重100公斤。砲彈直徑9厘米,重5.4公斤,與《清朝文獻通考》中所載的小型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的尺寸相近。砲身用滿漢文字刻有“神威無敵大將軍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等字,與文獻記載的完全相同。此炮在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和二十五年收復雅克薩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威遠將軍炮是清朝所製造的一种红衣炮,制於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山海關城樓上陳列有兩門,砲身長101厘米和100厘米,口徑四厘米和五厘米,口徑外側有唇沿,砲管前細後粗,底蓋如覆盂,蓋上有球珠,後部兩側各有炮耳橫出,砲身下部有大插銷,便於將炮安在架上。砲身刻有滿、漢文“大清康熙五十七年景山內御製威遠將軍總管景山炮鳥槍監造趙昌監造官員外郎張繩祖筆帖式西爾格工部員外郎實相筆帖式康格匠役李文德”。故宮博物院內也藏有一門大小與刻字基本相同的威遠將軍炮。砲身所刻匠役李文德之名,在清康熙二十九年至五十七年間(公元1690—1718年)所造的火砲中屢有出現,足見他是當年火砲的主要製造者,其功在總監、總管之上。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是一種長管紅衣炮,制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欽定其名,共有61門,重3600—7000斤,長9.75—12尺,口徑3.8—4.9寸,彈重10—12斤,裝藥5—10斤,用鐵軸砲車運載。 《欽定大清會典圖·武備》刊有此炮的圖形,砲身用滿漢文字刻有“武成永固大將軍”等字。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門,與文獻所載相似,至今保存完好。經實測:砲身長330厘米,口徑16厘米,重約5000公斤,彈重10公斤,裝藥五公斤,是一種車載攻城炮。日本的箱崎八幢宮也藏有一門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康熙以後,自雍正至道光年間,清朝所製大中型火砲,基本上仍是紅衣炮系列的火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