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兵器

第20章 第十二節佛郎機砲

中國古代兵器 王兆春 1885 2018-03-20
佛郎機砲簡稱佛郎機,原是葡萄牙、西班牙、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國家,在15世紀製造的一種子母管配用的火砲。所謂母管即通常所說的砲管,子管即事先裝填好彈藥的子炮。這種炮用火繩點火發射,有的用作艦炮。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刑部尚書顧應祥在廣州城外錨泊的葡萄牙艦船上,見到了這種艦炮(見圖22)。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軍在廣東新會的西草灣之戰中繳獲了這種艦炮。由於它是最早傳入我國的用火繩點火發射的火砲,比明軍所用的大型火銃具有較多的優越性,所以明廷軍器局和兵仗局經過研究後,在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就彷制了32門,發給駐邊部隊使用。嘉靖八九年間,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hong宏〕,兩次上書朝廷,請求大量製造,用以改善北邊的守備設施。朝廷批准了汪鋐的建議,並由軍器局和兵仗局開始製造。在製造過程中,由於火器研製者和工匠能發揮巧思,舉一反三,製成大中小各種樣式的佛郎機,使其成為中國古代火器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的製品很多,既見於各種文獻的記載,又有許多實物印證。


圖22 佛郎機砲
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佛郎機圖》中,記載了母銃長為五尺、四尺、三尺半、三尺、二尺半、二尺等六種規格的佛郎機,它們各附有九個子銃。前三種為大型,次二種為中型,最後一種為小型。大型佛郎機用於裝備戰船和邊關隘口,中型佛郎機載於車上,可隨軍進行機動作戰,小型佛郎機可當作單兵槍使用。上述六種佛郎機都可以在出土實物中找到相應的製品。 在記載明代典章制度的典籍《明會典·火器》中,收錄了較多類型的佛郎機。其中有大型佛郎機、中型佛郎機、小型佛郎機、馬上(即騎兵用)佛郎機、佛郎機流星炮、連珠佛郎機等。除連珠佛郎機外,其他各種佛郎機都能找到相應的出土實物。這些實物,除少數外,都是兵仗局在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的製品,一般都有編號。從部分出土佛郎機的編號序數看,它們的實際製造量,要比《明會典》記載的多得多。如《明會典》所記馬上佛郎機的製造數量是1100門,而出土的“勝”字號馬上佛郎機的編號,已經達到7861號,多出6860門以上。因此,出土實物可以補充文獻記載的遺漏。

主要有改制的無敵大將軍炮,以及翁萬達製造的百出佛郎機、萬勝佛郎機。 無敵大將軍炮,是用舊式重型將軍炮改制的一種佛郎機式車載重型火砲,每門配子炮三個。使用時,先在砲身下面墊放木塊,以調整砲身的俯仰角,爾後將子炮嵌入無敵大將軍炮的裝彈室中,對準目標,進行發射。射畢一發,再換裝一個子炮,可依次連裝連發。每發子炮中裝有500枚小鉛丸,射出後彈著面寬,殺傷威力大。無敵大將軍炮全重1050斤,行軍時需要用一輛大型砲車載運。無敵大將軍炮,是我國明代最早將火繩點火裝置和佛郎機的構造形式,移植於我國古代舊式火砲的一種嘗試,它為舊式火砲的改造開闢了一個新的途徑。 百出佛郎機是翁萬達在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創制的一種子母銃配合使用的單兵槍,母銃長三四尺,配子銃10個。母銃與子銃之間用駐榫扣住,使銃身在倒提或俯射時,子銃不會滑落。同時,在母銃的銃口還可安置一個六寸長的戈形叉鋒,具有槍刺的作用。萬勝佛郎機與百出佛郎機的使用方法大致相同。

除翁萬達設計製造的兩種佛郎機式單兵槍外,還有前文介紹過的子母銃、掣電銃、三長銃,也都屬於佛郎機式單兵槍。由此可見,明代後期的火器研製者,在及時採用世界先進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顯著的。 主要製品有奇炮和子母炮。 奇炮製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母砲長五尺五寸六分,重30斤,配子炮四個。子炮內裝填火藥若干及二兩半鉛彈一枚。發射時,將母炮安於三角架上,從後部裝入子炮,用向下微曲的尾柄調整射角,進行發射。北京故宮博物院內,藏有一門傳世的奇炮,其基本情況與文獻的記載相吻合。 子母炮製於清代前期,有粗細兩類。粗者長五尺三寸,重95斤,前細後粗,尾蓋像一個覆蓋著的斗笠;全身有五道箍,兩側各有一個炮耳,砲管下部有一個插銷,便於將砲身插在砲車座上發射;砲管後部有一個敞口裝彈室,用於裝填子炮;子炮重八斤,每門母炮配子炮五個,可連裝連射。砲管細長者稱木把子母炮,長五尺八寸,重85斤,炮尾有一個木柄,木柄後部俯曲,可用它調整射角。砲身用鐵銷安插在平板四輪車上,可推挽而行。北京故宮博物院內,藏有一門傳世的木把子母炮,其基本情況與文獻的記載相吻合。

佛郎機雖然是最早傳入我國的一種用火繩點火發射的火砲,對明嘉靖至萬曆年間火砲的更新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它採用子母管組合使用的方式,子炮的裝藥量不可能太多,因此威力的提高受到限制。當威力更大的紅夷炮傳入我國後,它便退居於次要地位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