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兵器

第15章 第七節火繩槍

中國古代兵器 王兆春 2285 2018-03-20
15世紀,歐洲火器研製者製成槍管安有準星、照門,採用火繩點火發射的火繩槍。 16世紀初葉,這種槍傳入日本和中國。明代的軍器局和兵仗局稱其為鳥銃、鳥嘴銃和鳥槍,並進行仿製和改制,製成了鳥銃等各種火繩槍。 鳥銃由銃管、準星、照門、扳機、銃床、彎形銃託等部分構成(見圖21),用火繩點火發射。

圖21 鳥銃
鳥銃的扳機形似金屬彎鉤,一端固定在銃托上,另一端是夾鉗火繩的龍頭形機頭,簡稱龍頭。發射時,射手先點燃火繩作火源,然後扣動扳機,龍頭下旋,火繩頭落入藥室中點著火藥,將彈丸射出。 由於鳥銃管前有準星,後有照門,並安有彎形槍托,所以射手在射擊時將面部的一側貼近銃托,運用“三點一線”的射擊原理進行射擊:即以一目對照門,通過照門瞄視準星,以準星對準目標,用左手托銃,右手扣動扳機,將彈丸射出。爾後再裝填彈藥,進行連續射擊,因而提高了射速和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和殺傷力,明代人說它能射百步之遠。由於鳥銃遠比手銃優越,所以明朝的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採用精煉的鋼鐵,製成一萬支鳥銃,裝備明軍使用。此後,軍工部門便組織火器研製者,進行不斷的研究,製成了子母銃等各種新型的火繩槍。

子母銃是由母銃和子銃構成的單兵火繩槍,大約自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開始使用。母銃管的長短粗細、銃床、彎形銃托、扳機,以及主要附件,基本上與鳥銃相似。按當時規定,每支鳥銃配四支子銃。子銃長七寸,重一斤,安有一個小鐵牌作為拏手用。鐵牌上開有一個小孔,與母銃管前端的準星對準,並與母銃管尾部的照門相配稱。子銃口與母銃槽相銜必須緊密,以防發射後火藥煙氣外洩,熏傷射手。母銃管的前端還可配裝短劍一把,劍身長一尺三寸,柄長五寸,口開曲眼,平時裝在木函內,當短劍插在管口上時,曲眼正對準星,全銃連劍共長五尺。發射時,將四支子銃輪流裝入母銃中,依次射擊,射速大為提高。如果子銃用完,則將短劍插上,同敵拼殺。因此,子母銃實為我國最早裝配製式槍刺的單兵槍。

嚕密是16世紀奧托曼帝國的領土,在今土耳其境內,明代稱其為魯迷或魯密。嚕密銃就是當時土耳其軍隊裝備的一種火繩槍,明代萬曆年間傳入我國。火器研製家趙士楨在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仿製成功。銃身長六七尺,重六至八斤,尾部有鋼製短刀一把。其基本構造與鳥銃相似,但扳機有所改進。嚕密銃的扳機和機軌分別用銅和鋼片製成,厚若銅錢。機頭與機軌都安在銃把上,並在貼近發機處安置一個一寸多長的小鋼片,以增加彈性,使扳機能夠捏之則落,射畢彈起,具有較好的回彈性。嚕密銃裝填的火藥較多,威力大於同時期歐洲的火繩槍,而且比日本的火繩槍輕,所以明廷軍工部門大量仿製,裝備明軍使用。據徐光啟在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二月十七日奏稱,他在組織明軍訓練時,曾領取2000支嚕密銃,經過幾個月的使用,只有幾支損壞,其餘都完好如初,是一種質量較好的火繩槍。

為了能使明軍較好地掌握嚕密銃的射擊方法,趙士楨還把他從嚕密國掌管火器的官員朵思麻處獲得的射擊程序,全部刊印在《神器譜》中,並附有圖形加以說明。其程序為:首先是倒銃藥,即把火藥從藥罐倒入藥管中,每管藥恰好發射一彈;其次是裝銃藥,即把藥管中的火藥從銃口倒入銃膛中;其三是實藥裝彈,即用搠〔shuo數〕(清刷槍膛用的細長桿)杖將裝入銃膛內的火藥壓實、壓緊,然後取出彈丸裝入銃膛,用搠杖將彈丸壓入火藥中,使彈丸射出有力;其四是著門藥,即把發射藥罐中的火藥從火門倒入藥室中,直到裝滿為止,以使發射藥與銃膛內的火藥相接,爾後將火門蓋蓋上;其五是著火繩,即把火繩放入扳機的龍頭式夾鉗內,準備點火。在上述裝填程序完成後,射手即處於聽令待發狀態,根據臨戰時的雙方位置,選取不同的射擊姿勢。其中有:蹲跪式射姿,即敵在低窪我在高處時,便踞前腳,跪後腳,左手托銃,右手膊節拄膝蓋,銃尾緊夾在右腋下,進行瞄準射擊;立式射姿,即敵在高地我處低窪時,前腳稍挺直,後腳稍踡,不偏不斜,舉槍對敵,進行瞄準射擊;十幾步內近戰射姿,即在距敵較近,已來不及瞄準,只須將銃尾緊倚右胸肋之上、奶頭之下,左手托銃,右手扣機,進行應急射擊;五六步內近戰射姿,即在距敵很近,已來不及點燃火繩,便直接從火門點火,進行臨急射擊。上述裝填過程和射擊姿勢,基本上適用於當時所使用的各種單管火繩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它對我們了解當年火繩槍的使用有重要的作用。

掣電銃全長六尺多,重六斤。其形似火繩槍,適合單兵使用;由於備有子銃,故可輪流發射,這是趙士楨取歐洲火繩槍和小型佛郎機之長而製成的一種火繩槍。其母銃管安於銃床上,每支母銃配五個子銃。子銃長六寸,重十兩,開有火門,內裝火藥與彈丸,平時裝於皮袋中,每袋可裝四個。從構造特點看,掣電銃是趙士楨所創火繩槍中性能最好的一種。 除上述火繩槍外,明代後期還有劍槍、大追風槍,以及趙士楨創制的鷹揚銃、三長銃、震疊銃等火繩槍,它們都各有特點,爭勝於一時。 兵丁鳥槍是清朝前期(即鴉片戰爭前)清軍使用的一種火繩槍,槍管用鐵製造,槍長2013毫米,鐵彈丸重一錢,裝藥三錢,木托下安330毫米的叉腳。滿漢八旗士兵用黃色槍托,漢軍用綠色槍托。兵丁鳥槍使用年代較長,但在槍身的形制構造與發火裝置上都沒有改進,在鴉片戰爭中,其落後之處已暴露無遺。

抬槍出現於清道光年間,又稱二人抬和抬炮。據耆英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三月稱,當時使用的抬槍長7.5尺,木鞘長五尺,裝填火藥3.5兩,發射五錢重的鉛丸,由二人用火繩點火發射,射程約300步(每步約五尺),射速每分鐘一發。可見抬槍實際上是一種重型火繩槍,至今山海關城樓上還陳列著當年清軍使用過的一種抬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