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兵器

第5章 第三節特種兵器

中國古代兵器 王兆春 1282 2018-03-20
除長柄格鬥兵器外,古代還有一些構造比較特殊的兵器如鞭、鐧、骨朵、錘、撾﹝zhua抓〕、鉤、鐵鍊夾棒等各種兵器(見圖7)它們雖然沒有成建制裝備軍隊,但使用者也不少。 鞭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鐵製短柄笞擊兵器。據《武經總要·器圖》記載,鞭身形似竹節,有柄,起源於竹鞭,大小長短隨使用者的需要而定。鞭在先秦時期曾作為刑具使用,《國語·魯語》中說:“薄刑用鞭,以威民也。”到了五代時期,有的將領開始使用鐵鞭。據《新五代史·安重榮傳》記載,後晉將領安重榮曾使用大鐵鞭,被人稱為“鐵鞭郎君”。唐宋時期,鐵鞭的使用逐漸增多,主要有鐵鞭和連珠雙鐵鞭。 《宋史·王繼勳傳》稱,道州刺史王繼勳勇武異常,慣使鐵鞭、鐵槊、鐵撾等兵器,故有“王三鐵”之稱號。明清時期,軍中也常有使用鐵鞭的將領。


1.連珠雙鐵鞭2.鐵鞭3.鐵鞭4.李綱鐵鞭5.鐵鍊夾棒6.蒜頭骨朵7.蒺藜骨朵圖7 特種兵器
鐧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短柄打擊兵器。鐧身呈四棱形,形似竹簡,故原名為簡,步騎兵都可使用。鐧與鞭屬同類兵器,多用銅、鐵製造,但鐧身無縫無節無尖鋒。近年在福建發現了宋代著名抗金將領李綱監製的一件鐵鐧,長90厘米,鐧身錯金篆書“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李綱制”,是現存年代較早的實物。 《宋史·任福傳》記載: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宋軍與西夏軍戰於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至西吉兩縣之間)時,任福曾“揮四刃鐵鐧,挺身決鬥”。除單鐧外,還有人使用雙鐧。 《金史·烏延查刺傳》稱:“查刺左右手持兩大鐵簡,簡重數十斤,人號為'鐵簡萬戶'。”從《清會典圖》所繪清朝綠營兵使用的雙鐧可知,鐧一直使用到清代。

骨朵是在長柄的一端安有一個鐵製球形頭的擊砸形兵器。據《武經總要·器圖》記載:骨朵本名為胍肫〔gua zhun瓜諄〕,謂其形如大腹,似胍而大。後來人們將其誤讀為骨朵。書中記載的製品有蒺藜骨朵和蒜頭骨朵兩種,頭部用鐵製造,分別與帶刺的蒺藜和多瓣蒜頭相似,故有其名。南宋抗金名將岳雲,慣使一對蒜頭骨朵。遼軍把骨朵作基本裝備之一。金朝的儀衛兵也用金飾骨朵、廣武骨朵等作為儀仗兵器。 錘是一種頭部呈球狀的打擊兵器。又有鎚、椎、槌、金瓜等名稱。有鎚頭和短柄組成的短柄錘和繩繫鎚頭的流星錘。新石器時代晚期有石鎚,後來又發展為青銅錘和鐵鎚。 《史記·魏公子列傳》記有魏公子信陵君,令朱亥用40斤鐵椎擊殺晉鄙,奪取軍權的故事。錘雖非常備兵器,但歷代都有使用。明軍常使用繩繫飛錘。清軍在入關前還組建過專用鐵鎚的鐵鎚軍。

撾即抓,是一種鉤擊型兵器。明軍使用的撾係有長繩,稱飛撾,屬索系兵器。飛撾形如鷹爪,五爪可動,拋擊敵兵後急收繩索,敵兵不能掙脫,終被抓獲。 鉤是一種曲刃短柄格鬥兵器。外形似劍,刃部彎曲,用以鉤殺敵兵。鉤最早出現於春秋末期的吳國,故又稱為吳鉤。鉤的戰鬥作用較小,所以專用的鉤較少。宋軍常使用鉤與槍合一的兵器,如雙鉤槍、單鉤槍、環鉤槍、鉤鐮槍等。清朝綠營兵還使用過三須鉤、鐵挽等鉤形兵器。 鐵鍊夾棒類似農家的打麥農具鏈枷,用於拍擊和打擊敵人。使用時,用手甩動主長棍,由鐵鍊系扣的短棍隨之甩動,擊打敵人。因其可以轉變角度,從多側面進行打擊,較直棍方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