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詩詞曲賦

第17章 第二節南宋詞

中國的詩詞曲賦 刘耕路 3011 2018-03-20
由蘇軾開創的豪放詞派,到南宋時代才大發展起來。被金人趕到江南的文人們,看到山河破碎,體驗了國破家亡的慘痛,再也無心留連光景、嘲風弄月,而把一腔愛國衷情傾注在詞作中,寫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張孝祥的《六州歌頭》具有代表性:
詞人站在淮河岸邊向淪陷的中原方向遠望,但見邊關莽莽蒼蒼一派荒涼景象。飛塵蔽空,秋風勁吹,靜悄悄無一點聲響(由於南宋王朝不抵抗,戰事平息),使詞人無比頹喪和悲憤!回想當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擄走徽、欽二帝中原淪陷的往事,這大約是命定的劫數,不是人力可挽回的,致使孔聖人當年講學的洙水、泗水一帶神聖的地方也被女真人牛羊的羶氣所污染。隔著淮水的對面,金人用毛氈搭起帳篷,成了他們的居住之地,日落時成群的牛羊放牧歸來,到處縱橫排列著軍事哨所。夜里金兵將領(名王)出來打獵(也是練兵和示威),騎兵舉著火把照得滿野通明,胡笳和鼓聲匯成一片,使人聽了心驚肉跳。上闋寫景,下闋轉入抒情。作者想到腰中佩帶的雕翎箭和匣中寶劍本是殺敵用的,然而由於投降派的不抵抗,使它們落滿塵埃和被蛀蟲蛀壞,到頭來竟一事無成。時光白白流失,報國之志徒然壯烈,一年又到盡頭,故都神京依然不能收復。投降派們仍在玩弄所謂懷柔政策,實際是自欺欺人。 “幹羽方懷遠”用的是《尚書·大禹謨》裡的典故:大禹曾對不臣服的苗族採取攻心策略,讓人拿著幹(盾牌)和羽(羽毛)跳舞,就使苗民族俯首稱臣了。這是個很難考信的傳說,用這個典故是對投降派的辛辣諷刺。這樣,邊界上的烽火已經熄滅,休兵不戰了。同時南宋派出的戴著禮帽(冠)、坐著帶有華蓋(蓋)車子的和談使臣紛紛在兩國間跑來跑去,難道不感到恥辱嗎?聽說中原地區的遺民引領南望,盼著宋朝皇帝的華蓋(翠葆,羽毛裝飾的華蓋)和儀仗(霓旌,像彩虹般的儀仗旌旗)歸來,然而年年落空。有正義感的使臣(行人)看到這種情形,忠憤之氣填滿胸膛,淚水也傾瀉下來。這首詞感情充溢,奔流直瀉,氣勢豪壯,慷慨悲涼,讀後令人心潮激盪,堪稱是南宋詞中的一篇傑作。

在豪放派詞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棄疾。在詞人中他與北宋蘇軾齊名,並稱為“蘇辛”。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他出生在淪陷區的濟南,自幼接受其祖父的文化教育和愛國教育,立下為光復故國建功立業的宏偉志願。 22歲時,他召集2000人馬,起義抗金,加入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任掌書記。他手刃叛徒義端和尚,曾帶50名騎兵,闖入殺死耿京、投降金人的張安國的五萬人的軍營中,生擒張安國,押到南京斬首。以後在南宋做官,曾長期被免官閒居,恢復中原的志願終於未能實現,67歲時齎〔ji基〕志以歿。他本來可以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然而卻以詞人留名後世。他的詞流傳下來的有600多首,名作甚多。最能代表他詞作風格的要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是辛棄疾晚年任鎮江知府時作的。他登上北固亭(在鎮江市東北),四望大好河山,緬懷古代英雄人物,思緒滔滔而來,寫下這首詞:江山千古依然,但再也看不到曾在這裡打敗曹操、建立吳國的英雄孫權了。他當年歌舞娛樂的風流餘韻,也在歷史風雨的剝蝕中消逝得無影無踪。人們說,這夕陽映照的草樹和普通街道中,居住過南朝時代勇武有為的宋武帝劉裕(寄奴是劉裕小名)。想當年他曾金戈鐵馬,率師北伐胡人,收復中原萬里國土,何等威武雄壯!可是他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卻是個草包,在元嘉年間輕率出師北進,想要建立武功(“封狼居胥”,漢代霍去病曾北伐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刻石紀功。此代指武功),被北魏拓跋燾打得大敗,狼狽逃歸(劉義隆詩有“北顧涕交流”句)。辛棄疾回想起43年前自己帶兵南來,路過揚州一帶時烽火連天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分。往事已不堪回首,遙看北邊瓜步山上的“佛狸祠”裡,烏鴉的聒噪和祭祀的鐘鼓聲響成一片,北方仍在金人統治之下。自己已像廉頗一樣老了,報國大志仍在,可是有誰來看視一下我,看我還是否食量如故,能否上馬殺敵呢?這裡用的典故是:戰國時的趙國名將廉頗老年時依然壯心不已。趙王想起用他抗秦,派使者去觀察他。廉頗很高興,一頓飯吃了一斗米10斤肉,披甲上馬,表示仍可打仗。可是使者被廉頗的政敵收買,回去向趙王作了假匯報:“廉頗老了,還挺能吃,不過坐了一會兒就解三次大便。”趙王以為廉頗不中用了,就沒再用他。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慨嘆自己比廉頗還不如。這首詞,上闋借讚頌孫權、劉裕來表達自己對英雄事業的嚮往;下闋借劉義隆來諷刺南宋當權者的無能;最後藉廉頗慨嘆自己沒有報國的機會了,憤懣之情溢於言表。辛棄疾除這類大氣磅礴的詞之外,還有些寫景抒情的小詞,也廣泛被人喜愛。

南宋時代仍有部分詞人沿婉約派的路子走下來,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寫了許多哀婉纏綿、情感低迴的詞。如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張炎等都是這類詞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姜夔。他的詞如《暗香》、《疏影》等雖然有名,但內容空洞,語意模糊,晦澀難懂,除少數專家外,並不為更多讀者喜愛。他的《揚州慢》一詞影響很大,但稍難懂些。我們先來讀一下它前面的一段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是:“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這天,我路過揚州。下了一夜的雪剛停,望去到處是薺菜和麥苗。進了城,所到之處是一片蕭條荒涼景象,淒清的水邊寂無行人,暮色漸濃,城頭吹起悲涼的畫角。一股悲愴的情緒向我襲來,感慨揚州昔日的繁榮和今日的衰敗,因而譜寫了這首歌曲,千巖老人蕭德藻讀過後,認為和里《黍離》篇悲悼故國的感情一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60萬大軍分四路攻打南宋,江北許多地方遭到慘重的破壞。姜夔在15年後看到的殘破的揚州,就是這場戰事造成的。下面是這首詞的本文:

宋代詞人中有人喜歡把前人詩文的好句拿來化用到自己詞中用以抒情,蘇東坡、辛棄疾都有這類作品。姜夔這首《揚州慢》就化用了唐代杜牧歌詠揚州的四首詩的句子。杜牧原詩的句子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題揚州禪智寺》);“娉娉裊裊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等。杜牧曾長期生活在揚州,終日與青樓妓女廝混,上面的詩句都與他的浪蕩生活有關。 《揚州慢》這首詞說:我來到這號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揚州,卸下馬鞍短住一段時間。從當年“春風十里”的揚州路上走過,薺菜和麥苗一片青青。自從金人騎兵打到長江退去之後,荒廢的池塘和樹木,都害怕說起戰爭。黃昏降臨,寒風中吹起淒涼的畫角,迴盪在空城。杜牧曾熱情讚美揚州,如果他今天再到此地會大吃一驚。縱然他“荳蔻梢頭”的詩筆再巧妙,對“青樓”好夢再留戀,對此殘破的揚州也難以抒發深情了。 “二十四橋”完好無恙,但已荒涼無人,夜裡只有月影在水波中無聲地蕩漾。可憐橋旁無知的芍藥花年年仍在默默開放,可是有誰來欣賞它呢?全詞以有景有情的畫面,展示了揚州殘破淒涼的景象,沉痛地控訴了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對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的破壞,很有感人的力量。

宋代的詞,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它在唐詩之後開闢了抒情詩歌的新領域,留下了豐富的優秀作品,直到今天仍為廣大讀者喜愛。宋詞和唐詩一樣,其精華應為今天的詩歌創作借鑒。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