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建築

第15章 第四章壇廟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 楼庆西 4192 2018-03-20
(1) 太廟與社稷壇遠在公遠前11世紀的周代,各種祭祀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禮制。在後人寫的《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當時王城的規劃是:王城每邊長九里,各有三個城門,城內縱橫各有九條道路,路寬有九軌(二車輪之間為一軌),王宮居中,左面是祭祖宗的廟,右面是祭社稷的壇,前面是朝會場所,後面是市場。這說明廟和壇當時在都城中已經有了比較重要和固定的位置了。這種左祖右社的格局在以後唐長安、宋汴梁、元大都中都有體現。明、清的北京城,更是明確地將廟、壇分置於紫禁城前的左右。 世襲制的封建社會皇位代代相傳,帝王自然特別重視祭祀自己的祖先。現在留存下來的祭祀祖先的太廟只有北京的一處了。北京太廟設置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它的形式也是一組規則的建築群,外面用方整的三道牆圍住。主要建築是前、中、後殿,前殿最大,寬有11開間,坐落在三層白石基座上,是祭祀祖先的祭場,每逢大祭,把歷代帝后神主的木牌移到這裡舉行祭祀儀式。中殿是平時供奉帝后神主木牌的地方;後殿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主之地,例如清朝把滿清在東北沒有稱帝以前的四位君主追封為皇帝,將他們的神位供奉在這裡,所以後殿又稱為祧〔tiao佻〕廟,以表示祀奉先君之意。這三座大殿都安排在中軸線上,左右兩邊有配殿,形成前後幾重院落。在第二層圍牆的外面,種植了成排的柏樹,數百年的古柏成蔭,構成了莊嚴肅穆的環境。

我國古代稱社為土地之神,稷為五穀之神,所以很早就立社稷加以祭祀,反映了中國長期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特點。所謂立社、立稷是因土地廣闊,穀類眾多,不能漫無目標地廣為祭祀,只能把一小塊土堆為土丘壇稱為太社和太稷,以此作為祭祀對象。早期社、稷分為二壇或一壇一廟分別祭祀,到了明、清則將太社、太稷合二為一,稱為社稷一起祭祀了。北京的社稷壇位於紫禁城的右前方,與太廟相對稱而成為左祖右社的佈局。它的形式是一塊邊長約15米,高近一米的方形土壇,壇面上覆蓋著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的土,按照傳統的分佈方式是東方為青色、南方為赤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以四方之土象徵著國家的疆域。在這塊四方土壇的外圍加築了一圈矮牆,牆表面也按四個方位分別鑲砌了青、赤、白、黑四種顏色的琉璃。祭祀社稷的儀式是由北向南設祭,所以壇在最南面,它的北面是拜殿、享殿和正門。

(2) 天、地、日、月壇人類早期生存的威脅很多來自自然災害,暴雨使江河氾濫;不雨而赤土千里,顆粒不收;狂風引海嘯,人畜兩亡;閃電成雷擊,房屋毀於火。所以人們很自然地將蒼天當作是主宰人類命運的神,祭祀天地很早就成為人類很重要的活動了。在出現國家以後,不論是奴隸主或者封建皇帝都善於利用這種原始的信仰,把自己稱作是受命於天來統治人間和治理國家的。這樣,祭天地的活動與鞏固和加強政權統治發生了密切的聯繫,更加受到重視,到後來成了統治階級的專門權利了,它的重要性超過了祭祀宗廟,成了國家的大禮。國家遇到像死了皇帝、皇太后這類大喪,規定停止祭宗廟,但不能停止祭天禮,並把平民百姓或其他人的祭天活動劃作為越軌的非禮行為。

祭祀天地既然成了歷代帝王的重要政治活動,所以這些祭祀場所在歷代都城中都給予了相應的位置。按周禮規定,祭天場所在都城的南郊,因為古代以南為陽向,北為陰向,天屬陽,應在南;地屬陰,應在北,所以祭地的場所相應在北郊;南陽北陰,天地互為對應。另外祭日於東郊,祭月於西郊,因此統稱為“郊祭”。城郊可以避開密集的街市,免除人煙凡俗的囂鬧,更接近於自然,也更適於祭祀天地日月之神了。明、清兩代北京城的這些祭祀場所正是按這種格式安排的,祭天之壇位於南郊,祭地、日、月之壇分別在城的北、東、西郊。明代中葉擴建北京城,才將天壇劃入北京外城牆之內。現在我們集中介紹天壇(圖19)。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與北京紫禁城屬同一時期。清代對天壇建築雖作過改動,但基本格局仍保持著原來樣子。天壇佔地4184畝,約四倍於紫禁城的面積。在這麼大的範圍內,它興建了些什麼樣的建築,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來滿足祭天的要求呢?天壇的正門在西牆的居中偏北,天壇的建築分為兩部分,主要祭祀建築安排在天壇的偏東中軸線上;另一組建築齋宮位於西部,在西門內通道的南側。齋宮是皇帝祭天前在這裡沐浴和齋戒的地方,每年冬至前一天,皇帝住在這裡,以不吃葷食和乾淨的身體表示祭天的誠心和神聖之意。這兩組建築佔地不多,除此之外,大面積都是種植著松柏長青樹木的綠化地帶,在總體上力求創造出一個自然而肅穆的環境。主要的祭祀建築安排在偏東,使進入正門後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通道才能到達祭祀區,這就更加重了肅穆和神秘的效果。祭祀建築又分作兩部分,前面是祭天的場所,主要建築是圜丘。圜就是圓的意思,丘者堆土為丘,成為一個平台,稱為壇。圜丘為三層平台,用石塊砌造,周圍設有石欄杆;在平台外圍,沒有建築,也沒有高牆,只有兩道矮牆相圍,外圈為方形,里圈為圓形;在兩道矮牆之間,東南角有10多座鐵爐和琉璃爐,西南角有三座高燈竿;整體環境乾淨肅穆。圜丘平台就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大典在每年冬至那天的黎明前舉行。壇前燈竿上高懸著大燈籠,稱為望燈,也叫天燈,燈籠高達八尺,裡面的蠟燭就有四尺多高,一尺多粗;壇前的燎爐內燃燒著松香木和桂香木,既用來焚燒祭品,又能產生有香氣的煙霧,一時間,鼓樂齊鳴,香煙繚繞,造成一種神秘之感。圜丘以北有皇穹宇,這是一座平面為圓形的單層小殿,是平時置放祭天神牌的地方。它左右有配殿,四周用圓形牆圍繞,牆用細磚築造,做工很精細,當兩人站在圍牆內不同的地點貼著牆面講話時,由於牆面連續折射的結果,可以清楚地聽見對方的聲音,所以這裡成了有名的回音壁。


1.壇西門2.西天門3.神樂署4.犧牲所5.齋宮6.圜丘7.皇穹宇8.成貞門9.神廚神庫10.宰牲亭11.具服台12.祈年門13.祈年殿14.皇乾殿15.月陛橋16.永定門17.鐘樓圖19 北京天壇平面圖(選自《中國古代建築史》)
天壇另一組祭祀建築就是在皇穹宇北面的祈年殿建築群,它是每年盛夏時皇帝祈求豐年的地方。主殿祈年殿為一圓形大殿,上有三層屋簷,下有三層石台;台前留有寬廣的場院,前設祈年門,左右有配殿,四周有圍牆,大殿坐落在北面中央,顯得十分宏偉而莊重。圜丘和祈年殿這兩組建築,一個祭天神,一個祈豐年,都安置在一條軸線上,但二者之間卻相距有360米之遠,用一條寬約30米的大道相聯。這條大道高出地面四米,兩旁種滿了青綠松柏,人行其上,頭頂一片青天,腳下是起伏的綠濤,視野開闊,由南往北,彷彿步入蒼天之懷,集中體現了天壇這個祭天環境所要達到的意境。

在前面宮殿建築部分裡,曾經講到中國古建築喜歡用象徵的手法,來實現建築所要達到的某些精神功能上的要求,這種象徵手法在壇廟建築中也經常被採用,而其中尤以天壇最為突出。它集中表現在形象、數字和色彩三個方面。 中國古代對自然天體的認識,長期停留在天圓地方之說上,蒼天是圓的,無邊無際;大地是方的;所以在天壇里大量用了方和圓的形象。天壇里外兩圈圍牆,南面兩個角是方的,北面兩個角是圓的;天壇主要的祭祀建築圜丘、祈年殿、皇穹宇都是圓形的,圓的平台,圓的平面和屋頂,而圓形之外又用了方形的圍牆。 陰陽五行學說中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天為陽,自然得用單數。而單數中又以九為最高,那麼,皇帝祭天處自然多用九數才顯示最大的尊敬。所以祭天的圜丘處處用九數,最上面的平台,全部用青石鋪砌,中心一塊圓石,外圍皆用扇形石,第一圈鋪砌九塊,第二圈用18塊,第三圈27塊……直至九圈81塊; 四周欄杆的欄板數也是九的倍數,上層欄杆每面九塊,四面共36塊,中層每面18塊,下面每面27塊;三層壇的台階,每層都是九步。祈年殿是祈求豐年的地方,所以用的數字多與農業有關。大殿的柱子分三層,12根外檐柱支撐著第一層屋簷,象徵一日12個時辰;中層12根柱子表示一年12個月份;加起來24根柱子又表示一年24個節氣;裡面四根柱子像徵著一年中的四季;農業和天時季節的關係確是很緊密的。

黃色的土地,藍色的蒼天,這既是自然界的客觀現象,又成了精神上的象徵依據,於是黃色象徵土地,藍色象徵蒼天,祭天的場所就大量應用藍色了。圜丘四周矮牆頂用藍色琉璃瓦;皇穹宇、祈年殿屋頂也用的是藍琉璃瓦;連祈年殿的配殿及祈年門、皇穹宇的配殿及皇穹宇券門這些殿門的屋頂都是用的藍琉璃瓦。中國古代在陵墓、壇廟裡往往栽植許多常青的松柏樹作為環境的襯托,表示後人一種崇敬、懷念的心境。久而久之,這種鬆柏常青樹所具有的綠色,也逐漸帶有崇敬和追念的象徵意義了。在應用形象、數字和色彩的象徵手法上,前二者雖然也是有形的,但它們的寓意畢竟比較隱晦,如果不加以解釋,不對有關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是不容易感覺得到的。台階數、石塊欄板數不去細數,自然不會發現它們都是九的倍數,發現了,也不一定知道它的含義。但是色彩卻不一樣,它是有形的,它能直接給人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往往是人們在生活中經歷過而且能夠認識的。藍色的天,綠色的樹,給人以開闊、寧靜之感。在天壇,正是這種大片松柏所造成的綠色環境,加上在這個綠色環境中的片片藍色和白色的建築,使整個天壇具有一種肅穆、神聖和崇高的意境。可以說,祭天祈豐年的特殊要求為古代建築匠師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天地,憑藉著他們的傑出技藝使天壇在建築藝術上達到了高超的水平,從而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的一顆明珠,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也是世界建築藝術中的一件珍寶。

處於北京東、西、北郊的日、月、地壇規模都比天壇要小多了。它們都有土質的平壇和神庫、神廚等建築供祭祀之用,加上櫺星門、圍牆組成一個建築群體。皇帝每逢春分到日壇祭祀太陽神,夏至到地壇祭祀土地神,秋分到月壇祭祀月神。在這裡也用了不少象徵性的手法,例如地壇屬陰,在北郊;數字應用雙數,所以地壇的方澤壇高兩層,四面的台階各有八級,檯面鋪砌的石塊也都是雙數。日壇祭的太陽神,太陽為紅色,所以壇面上舖的是紅色琉璃,到清代才因為使用不方便而改為方磚。 除天、地、日、月外,古代對名山大川也實行祭祀,例如在有名的五嶽都有專門的廟供奉各方位的岳神。東岳泰山在泰安的岱廟中祭祀;南嶽廟在湖南衡山;西嶽廟在陝西華陰縣的華山;北嶽廟有二處,一在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早期曾將廟設在河北曲陽遙祭恆山;中嶽廟在河南登封縣的嵩山;這五座廟規模都很大,表現了古代人們對永恆的冥冥大山的崇拜觀念。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