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建築

第3章 第二節北京紫禁城的建造

中國古代建築 楼庆西 1182 2018-03-20
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3年奪得帝位以後,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北京,命令陳珪和吳中負責規劃北京城和建造皇城。這時,對於都城的規劃已經有了歷代祖傳的規矩,而且在北京又有元代留下來的基礎,這就是皇城居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在皇城和宮殿建築的建造上,明朝有大批技術成熟的能工巧匠,他們不但有營造房屋的經驗,而且還有一批能設計、能組織施工的著名工匠。 公元1407年,陳珪、吳中調集人力,開始了大規模的皇城建造。建造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準備材料。 宮殿建築首先需要木料,建築的柱子樑枋,四周門窗全部由木料做成,所以木料不但需要量大,而且質量又要求高。它們的產地多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一帶,從產地伐木,將木料趁夏季發水時期送入江河轉入長江,再由運河運至北京,這個過程有的需要三四年之久。

其次是磚,皇城城牆用磚,建築的牆和地面用磚,有的地面還得用三層鋪磚,據統計,整座皇城建築需用磚達8000萬塊之多。而且有的磚質量要求還很高,例如用作主要宮殿的地面磚稱為“金磚”,它是用一種高質量的泥土燒製成的。這種泥土還要經過水泡、過濾,將泥土中雜質都除掉,澄下顆粒很細的土,製坯進窯燒成磚後,還要將磚面打磨平整,用桐油塗抹,所以這種磚又稱為“澄漿磚”,質地堅硬,表面有光澤,敲之有金屬聲,故稱為“金磚”。 “金磚”最著名的產地在江蘇蘇州一帶,所有這些磚也多用船經運河送至北京。 石料在宮殿建築中用量也很大,建築下面的台基,台基四周的欄杆,石頭橋,皇城中主要的路面都用石頭建造。為了減少運輸困難,盡量在北京附近的房山、曲陽等地取材。但石料的運輸畢竟比木料和磚要困難得多,尤其那些體量很大的石雕,例如天安門前的石頭獅子和華表石柱,其中最大的要算保和殿北面的那塊御路石了。它長達16米,寬3.17米,重量達200餘噸,這是指加工完成後的重量,如果按原來的毛料計算,份量還要重得多。這樣重的石料是怎麼從採石場運到紫禁城現場的呢?聰明的工匠想出了辦法,這就是在運輸的沿途一路打井,趁冬天取出井水潑在路上結成冰,形成一條冰道,將大石料放在旱船上,沿著冰道用成千上萬的人力拉到北京,再在現場進行雕刻加工。

宮殿建築還要用大量的琉璃瓦,為了就近取材,在北京附近設了好幾處燒製琉璃磚瓦的窯場,現在北京城內的琉璃廠和門頭溝的琉璃渠都是當年的琉璃窯址。北京西城區現在有一條大木倉胡同,鼓樓附近有一條方磚胡同,就是當時儲存木料和方磚的倉庫所在地。大木倉當時面積有3000間房屋那樣大,可見宮殿建築用木料數量之大。 這樣的備料一共進行了10年之久,到公元1417年,諸事齊備,於是明朝廷徵集了全國10萬工匠,數十萬民工開始了大規模的施工。整座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房屋共有1000餘幢9000餘間,面積有16萬平方米,但只花了三年就全部建成。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一座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完整地出現在北京城的中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