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武術

第6章 第三章古代武術的一些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武術 任海 5380 2018-03-20
在河南省登封縣嵩山秀麗的五乳峰和雄奇的少室山懷抱中,有一座佛教古剎——少林寺。在這一片佛門淨土上發展出了聲名遠揚海內外的少林武術。少林武術在我國武術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武術的一塊瑰寶,許多拳術的產生都與它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說法。少林寺也被人們奉為武林聖地。但是,圍繞著少林武術也有許多考無實據的故事,穿鑿附會,真真假假,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廬山真面目,使少林武術總是帶著幾分神秘的佛光。少林武術究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人們一直在爭論不休,廣泛流傳於海內外的一種說法是印度來的達摩首創了少林拳。 菩提達摩(?—公元528或536年)是南天竺高僧,天竺禪宗第28祖和中國禪宗的初祖。他在南北朝時由海路到廣州,又北上到了北魏(公元386—534年),在洛陽、嵩山等地遊歷並傳授禪學。達摩主張寂坐修心悟禪,就是用靜坐的方法來修煉。據說他曾在少林寺附近的“達摩洞”裡,面對著洞中的石壁,端坐了九年,最後坐化而逝。由於他在修煉時全神貫注,石壁上竟然投射出他靜坐時的形象,現在少林寺裡還存著這塊“面壁石”。達摩是怎樣創拳的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於達摩本人一年又一年地靜坐,身體容易疲勞,有時就得起來甩甩胳膊,踢踢腿,活動活動肢體,再加上時常還得對付山林中野獸的干擾,需要一些自衛的本事,於是達摩就發明了一種拳術,這就是少林拳的起源。另一種說法則是達摩在講授經理時,看到下面聽講的和尚們一個個無精打采,形體也不舒展,為了讓他的徒弟們強身健體,達摩就教給他們一套名叫“十八羅漢手”的拳,少林拳就是在十八羅漢手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這些說得有鼻子有眼的達摩創拳的故事還缺乏足夠的證據,主要是後人編出來的。宋朝的道原在達摩死後500年,寫了《景德傳燈錄》,在書中首次提出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坐逝而化”的說法,於是,達摩被奉為少林寺的初祖。又過了幾百年,到了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一個號稱“天台紫凝道人”的人,假託達摩,寫了一部與健身有關的《易筋經》,又提出達摩創拳的說法。書中有一篇託名唐朝開國功臣李靖寫的序文,這篇序文在道原的《景德傳燈錄》的基礎上,又講述了《易筋經》神奇的來歷:達摩面壁處的石碑基座經過風吹雨淋,有所損壞。少林寺裡的僧人在重新修整時發現一個用膠漆密封的石盒,試了各種方法都打不開,後來用熔化的蠟澆注才得以開啟。發現盒中有兩部書,一部是《洗髓經》,另一部就是《易筋經》。從這以後,又有一些書以訛傳訛,進一步發揮,使達摩創拳的說法更加活靈活現,達摩創十八羅漢手的說法就是這樣出現的。

其實,少林寺早在達摩到來之前就有了。北魏的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就為來北魏的天竺高僧跋陀修建了這座寺廟。由於寺院建在少室山林木幽深之處,所以叫少林寺。因此,少林寺的始祖是跋陀,而不是許多人所說的達摩。史書上沒有記載跋陀是不是會武術,但是,他一開始招收的小徒弟們似乎手腳都相當矯健。像惠光和尚年僅12歲,竟然可以站在井欄上踢毽子,一口氣踢了500多次,正好讓路過這裡的跋陀看到,跋陀心中暗暗稱奇,覺得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有這種本事,一定不是凡人,就收了他當徒弟。後來繼承了跋陀的衣缽的北齊人僧稠也有一段神奇的經歷。據說僧稠剛入寺時,身體單薄。當時少林寺的和尚很多,大家都喜歡在閒暇時角力摔跤,打打鬧鬧。僧稠初來乍到,就常受一些身強體壯的小和尚的戲弄,於是發憤練武,又吃了神人給的一大缽肉筋,於是變得力大無窮,一身武功,還有飛簷走壁的本事,以前欺侮他的那些和尚都嚇得直給他磕頭,不敢正眼看他(《朝野僉載》)。

這個傳說雖然有神話的誇張成分,但是至少可以說明,少林寺在一開始並不像其他一些寺廟,僧人們枯坐終日,就知道念經,沒有身體鍛煉。這裡從一開始建寺,似乎就有一些習武的傾向。後人把少林武術歸功於達摩,不過是為了想藉重達摩的名氣提高少林武術的地位罷了。其實,少林武術不是靠附會達摩吹出來的,而是靠紮紮實實的過硬本領才名揚四海的。 據比較可信的史料,少林武藝從隋末唐初開始聞名於世。在李世民削平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少林僧人誌操、惠瑒〔yang 羊〕、曇宗等曾幫助當時的秦王,也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征討王世充,擒拿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為李世民攻克洛陽立了戰功(裴漼《少林寺碑》)。於是,曇宗和尚被封為大將軍,其餘的人因為不願做官,都得到皇帝賞賜的紫羅袈裟。另外,李世民還賜給少林寺40頃田地和一具水碾。從這以後,少林寺的名聲大振。

隨著少林武術名聲的日益顯赫,天下的英雄豪傑、武林高手,從五湖四海慕名而來,以武會友,交流武技,這樣,少林武術匯集了四面八方的武技精萃。從宋代以後,少林武術先後匯納了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韓通的通背拳、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的精華,編成拳譜,流傳後世。 據說在元朝,山西太原有一個酷愛武術的武林高手,名叫白玉峰。他個頭不高,但身手矯健,精通武藝和氣功,尤其是他的劍術相當精妙。白玉峰為人豪爽,喜歡交友。凡是路過太原的武林好漢,白玉峰一知道,就非要請到家中,熱情款待,切磋武技。白家雖然很富,但由於他一門心思都在武術上,不理家務,坐吃山空,家業就敗了下來。他乾脆離家出走,雲遊四方,以傳授武藝為生。後來白玉峰與另一個武林高手李叟接受了少林寺覺遠和尚的邀請到了少林寺。在少林寺,白玉峰將少林武術與自己的技藝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把少林舊有的羅漢18手增加到170多手。他認為練武有五個因素最為重要,這就是精、力、氣、骨、神。這五大因素相輔相成,於是編出龍、虎、豹、蛇、鶴五種拳法。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李叟也把擒拿、棍法的絕技結合在少林棍法中,並傳授了大、小洪拳,對少林武術做出重要貢獻。少林名聲大振。由於覺遠和尚通過訪名師,成就了少林派武術的神妙絕技,後人尊他為少林拳法的“中興之祖”。後來,白玉峰也削髮為僧,號為“秋月禪師”;李叟在少林傳藝十幾年後離去。雖然這個廣泛流傳的故事的真實性還值得探討,因為元朝嚴禁民間習武,大概少林寺也不能例外,但是它反映了少林武術不斷地從民間吸取營養的事實。還有不少民間武術家為了避禍,削髮為僧,利用佛門保護自己,把自己的技藝帶到少林寺。

少林棍法為武林一絕,但是少林棍法能達到這種高深的境界是與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俞大猷分不開的。俞大猷武藝高強,尤其是他的棍法非常高明。因久聞少林棍法的盛名,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俞大猷在南下赴抗倭前線的途中,專程前往少林寺一遊。少林寺的住持小山上人讓精通棍術的武僧給俞大猷表演。不料,少林棍僧的技藝使俞大猷非常失望。他坦率地批評道,少林僧人的棍法雖然名氣很大,但已經失去真傳。俞大猷的話使少林僧人大為震動,他們立刻表示要請俞大猷傳授棍法。無奈此時俞大猷軍務在身,不能久留。於是,小山上人選派了兩個年輕而身手矯健的僧人宗擎和普從,跟隨俞大猷前往軍隊學習。他們在俞大猷的指點下整整學習了三年,然後回到寺中又傳授給其他僧人。就這樣,有近100名僧人掌握了俞大猷的棍術,從此少林棍法更加精妙(俞大猷《正氣堂集·新建十方禪院碑》)。

作為中國古代武術的聖地,少林寺也為培養武術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著名的明代武術家程宗猷(公元1561—?年)就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十幾年,深得少林武術的精髓。他離開少林寺後,寫出了《少林棍法闡宗》這一重要的武術著作。 少林武術在明代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給當時去嵩山的遊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明人王士性遊少林寺時,親眼看到了少林武僧們表演的拳術、棍術。在他的遊記中稱讚道“拳棍搏擊如飛”。一個僧人的猴拳表演更是使王士性讚歎不已,他寫道“盤旋踔〔chuo戳〕躍,宛然一猴也”(王士性《嵩遊記》)。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公元1568—1610年)在看了表演後也情不自禁地將少林拳術稱為“絕技”(《嵩遊記》)。

的確,在明代不僅少林寺裡的武僧們一個個技藝高超,就是寺裡的一些勤雜工,長期生活在這樣一種尚武習武的環境裡,耳濡目染,也不是等閒之輩。有個叫邊澄的寧波小伙子,力氣很大,能夠用肩膀頂住下山的車子。他聽說少林寺的武功天下有名,就去少林寺當了一名燒火工。僧人們習武時,邊澄常在一旁認真觀察,用心琢磨。這樣過了三年,少林寺的住持感到他勞苦了多年,準備教他幾手,不料,邊澄回答道,我已粗知一二。一試,果然身手不凡。後來,邊澄離寺漫遊各地,居然沒有碰到敵手。一天,邊澄到了姚江(今浙江餘姚縣),在酒館裡與當地的一個豪門子弟發生衝突。這個豪門子弟與邊澄角力,被擊敗,於是惱羞成怒,糾集100多人,拿著長矛,圍攻邊澄。有少林武功在身的邊澄,泰然自若,在矛尖就要紮到自己身上的剎那間,忽然用佩巾纏住一支長矛,縱身一躍,便出重圍。眾人大吃一驚,扔下長矛,倒身便拜。後來,在明武宗年間(公元1506—1521年),日本人假借進貢窺伺邊防,其中一些人精於槍術,聽說邊澄的武藝高強,就提出要與邊澄較量較量。於是十幾個人對邊澄一人,日本人拿著槍直逼過來,只見邊澄用大扒一揮,日本人的槍紛紛落地(《寧波府志》)。

少林武術之所以揚名天下,除了武技高超這一原因之外,還與少林武僧在民族危難的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為民族赴沙場、灑熱血有直接關係。在明朝,特別是在嘉靖年間,日本海盜經常入侵東南沿海一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被人們稱為倭寇。沿海一帶的人民深受倭寇的禍害。抗倭成了明朝的一件大事。倭寇多是一些亡命徒,很有一些武功,使用的倭刀也鋒利堅韌,很難對付。再加上有火器的配合,戰鬥力很強。明朝的軍隊屢戰屢敗,直到抗倭名將戚繼光組織了精銳的戚家軍,才改變了這一狀況。在這場保家衛國的抗倭戰爭中,少林武僧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明嘉靖年間,少林派武僧月空帶領30多個和尚組成了僧兵隊伍,奔赴松江一帶與倭寇作戰。這些武僧,都有高超的武技,手持七尺長、30斤重的鐵棍,所向披靡,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因地形不熟,失去後援,陷入敵人重圍。倭寇偽裝成明軍乘虛而入,武僧全部戰死(《吳淞甲乙倭變志》)。

因少林僧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在清代康熙年間,少林寺曾遭到焚毀。在少林曾遭受的三次火災中,這一次最為嚴重,使少林武術的發展遭受了一次很大的挫折。不過,由於僧人們飄落四方,也使少林武術在更大的範圍傳播開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政府在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下令禁止民間習武。命令地方官逮捕法辦傳授和學習拳棒武藝的人。這種高壓政策使少林武術的發展受到限制。但是少林僧人和附近的民眾並未因此停止練武,只不過是採用更為隱蔽的方式,如採用遠離山門、夜間練習等辦法暗中練武,將少林武術一直延續了下來。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清廷的一個大官麟慶在巡視途中住進了少林寺,提出要看一看有名的少林拳術,僧人裝作聽不懂。為了讓僧人放心,麟慶說:“我早已聽說少林僧練武是為了保護名山,你們就不必對我打埋伏了。”方丈見他確實沒有惡意,就派出幾個武僧在緊那羅殿前演練一番。麟慶看後贊不絕口(麟慶《鴻雪因緣圖記》)。

經過漫長歲月的積累,少林武術的內容日益增多,形成了一個由拳術套路、散打、器械和功法組成的武術體系,內容十分豐富。僅就少林拳來說,它不僅僅是指一種拳術。少林寺附近民眾練習的地方拳,也都稱為少林拳。因此,少林拳的套路很多,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虎戰拳、少林十字拳、少林脫戰拳、少林羅漢拳、少林石頭拳、梅花樁、炮拳等幾十種。少林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講究“拳打一條線”,就是說套路的起止進退全在一條直線上。少林拳還主張“拳打臥牛之地”,強調近戰,在不出前後兩三步的小小空間裡決定勝負。因此少林拳的擊法重實用,沒有多少花架子,動作樸實,招式多變,力量運用靈活而有彈性,內靜外猛。人們用“秀如貓,抖如虎,行如龍,動如閃,聲如雷”來形容少林拳法。 少林武術還有多種多樣的器械武術套路。在技擊散打方面,少林武術也有獨具特色的100多種擊法。 另外,少林武術中還包括著各種各樣的練功方法,有“少林七十二藝”的說法,如:一指金剛法、雙鎖功、足射功、拔釘功、抱樹功、四段功、一指禪功、鐵頭功、鐵布衫功、排打功、鐵掃帚功、竹葉手、蜈蚣跳、提斤斤、仙人掌、剛柔法、硃砂掌、臥虎功、泅水術、千斤閘、金鐘罩、鎖指功、羅漢功、壁虎遊牆術、鞭勁法、琵琶功、流星樁、梅花樁、石鎖功、鐵臂功、彈子拳、柔骨功、蛤蟆功、穿簾功、鷹爪力、鐵牛功、鷹翼功、陽光手、門襠功、鐵袋功、揭諦功、龜背功、躥縱術、輕身術、鐵膝功、跳躍法、摩插術、石柱功、鐵沙掌、一線穿、吸陰功、槍刀不入法、飛行功、五毒手、分水功、飛簷走壁法、翻騰術、柏木樁、霸王肘、拈花功、推山掌、馬鞍功、玉帶功、陰拳功、沙包功、點石功、拔山功、螳螂爪、布袋功、觀音掌、上罐功、合盤掌等。這些功法的內功用來練精、氣、神;而外功、硬功用來練搏擊中置敵於死命的絕招。如點石功、鐵膝蓋等,功成後可以用一指、一膝的力量在格鬥中給人以致命的打擊;至於輕功則可以使人身手輕捷矯健,騰走如飛。 顯然,這樣一個宏大的武術體系,不是哪一個人或幾個人就能創造出來的。這裡既有少林僧人們的智慧,又有民間武術家們的貢獻。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圖3是少林寺白衣殿僧人們練武的清代壁畫。

圖3 少林寺白衣殿壁畫(選自《中國古代文物圖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