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話

第8章 第三章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內因

前面講到,中國古代的青少年,有的四歲就能寫文章。這個年齡還沒有入學,不可能是老師教育的結果。這個年齡尚未步入社會,當然也不可能是社會教育或政治風雲激勵的結果。要說是家庭教育的影響,也不一定符合事實,因為他的父母即使是了不起的教育家,恐怕也很難把四歲的孩子培養到如此程度。看來唯一可能的是這個孩子有異於常人的天賦才能,即通常所說的天才。 一說天才,有人認為這是在宣揚天命論,可是事實上天才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不承認有天才,有許多事情就沒法解釋。例如在同一個家庭裡出生的孩子,受的是同樣的家庭教育,所處的經濟條件和政治環境也完全相同,為什麼有的能少年成才,而有的則大器晚成?又如在同一位老師的教育下,作息時間相同,為什麼有的學生一篇文章讀一兩遍就能背誦,而有的學生讀了幾十遍還背不下來?這些都沒法用別的原因解釋,只能說是由天才決定的。天才的有無,能使一個人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能使一個人少年成才,或大器晚成,甚至於成不了才。

天才是個人所獨有的生來就具備的內因,其實那是由父母在其出生之前所賦予的。說得明白一點,天才的產生是父母的功勞,是父母的優生使得孩子成了得天獨厚的幸運兒。 優生學告訴我們,父母在生育子女的時候,如果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並且智力狀況良好或高出於一般人,那麼他們所生育的子女就有可能會比較聰明,或竟是一個天才。反之,父母的健康不佳,精神憂鬱,智力一般或低於常人,就決不可能生出聰明的子女來,天才自然更談不上了。另有一些情況是:近親婚配的父母,酗酒或有其他不良嗜好的父母,感情不和的父母,也都不可能生出聰明的孩子,更談不上天才。再有,父母的健康、精神、智力雖然都很好,但是母親在懷孕過程中營養不良,有病服用了某些藥物,或身體突然受了外傷,或受到了外界的不良刺激,以及受到了其他種種不利於孕育新生命的因素的干擾,也可能會影響胎兒,使孩子出生以後智力低下。

中國古代有所謂“胎教”之說,要求婦女在懷孕期間,思想、視聽、言語、行動都必須純正,那樣胎兒才能受其感化,出生以後智力體格發育正常,長大以後能成為正人君子。古書中還為胎教之說舉了具體例證說,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孕育文王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因而文王生而明聖,得歸功於太任的胎教。這個例子並不是為周文王或他的母親太任塗抹神聖的靈光,其實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目不視惡色”,就是不看那些不好的、雜亂的、或令人煩惱的事物。 “耳不聽淫聲”,就是不聽那些嘈雜的、震驚人的、或聽了使人不愉快的聲音。懷孕期間真能做到這樣,就會終日心情舒暢、恬靜安適,如果再能看些有教育意義的書籍或畫片,聽聽美妙動人的音樂,那麼對於腹中孕育著的胎兒自然會產生好的影響,能使其出生以後智力體格優於常人,具備長大後有可能成才的先天條件。今天所說的優生學,其實是與中國古代的胎教之說相吻合的,或者說是吸取了中國古代胎教之說的某些部分,再加上現代科學的實驗結果而發展成的一種學說。

不重視優生學,或者說不重視胎教,因而自食苦果的具體例子是不少的。試舉晉武帝的子女為例。晉武帝司馬炎生了許多子女,光是兒子,據史書記載就有26個之多。 26個兒子中有八個“不顯母氏,並早夭”,可能不是正式的后妃所生,而是隨便與哪個宮女生的,自然活不了,也不許可活下來;18個有名字可查的兒子中,又有九個早死,一個白痴,一個少有風疾口眼歪斜;其餘略為像點樣子的兒子又多是心術不正者,多數死於“八王之亂”爭權奪利的戰爭之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史書上記有現成的答案,那就是因為晉武帝“好色多內寵”,后宮多到將近萬人。晉武帝每晚不知道該到哪裡去睡覺才好,他只好坐了羊車,任羊跑到哪裡,他就在哪裡停下來。后妃們為了想得到晉武帝的寵愛,就想盡辦法招引羊車,她們知道羊愛吃竹葉,就竹葉插戶,知道羊愛舔鹹的東西,就鹽汁灑地。晉武帝聽任羊的指揮,在某一個地方停下來以後,先要擺酒狂飲,喝醉了才與后妃同房。像他這樣荒淫酗酒的皇帝,自然生不出天才的子女,只能生出一些短命鬼、白痴和有殘疾的兒子來了,而繼承他皇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在位期間鬧出許多笑話,也就不足為怪了。其實,不光是晉武帝一人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封建帝王,由於生活荒淫,也有類似的情況,他們也大都生不出有天才的子女來。這就告訴我們,封建帝王雖然號稱九五之尊,把整個天下視為他們的私產,他們不愁吃穿,並且還要吃最美味的食物,穿最華貴的衣服,但是由於他們多數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不懂得胎教的道理,也就是不懂得優生學,所以他們的子女有天才的不多。

既然說帝王的子女有天才的不多,可是前面又曾說過漢昭帝和清康熙帝少年有為,這又如何解釋?是否前後矛盾?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任何事物都有一般與特殊之分,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帝王的子女不是優生優育的,而有少數則屬於特殊情況。 先看漢昭帝劉弗陵。他是漢武帝劉徹的兒子。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冊,與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並稱。他的健康、精神、智力都是良好的,甚至可以說是超常的。漢昭帝的母親趙倢伃,是漢武帝的寵姬。她與丈夫雖是少妻老夫,但是她既是寵姬,他們的結合應當是愉快美滿的。史書記載,漢昭帝五六歲時就號稱“壯大多知”,又健康又聰明,被漢武帝稱讚為“類我”的一個兒子。因此,我們說漢昭帝是個得天獨厚的幸運兒,多少有些天才的成分,或者至少可以從他身上排除那些帝王子女常有的不良的先天因素。

再說康熙帝玄燁。他是順治皇帝福臨的兒子。順治帝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健康、精神、智力都沒有什麼問題。他雖有后妃數人,但生育的子女並不太多,說明他並非是個荒淫無度的皇帝,過早去世自有另外的原因。康熙帝的母親孝康章皇后是個漢人,滿漢兩族的結合,在血統上是有益於下一代的。史書上記載,康熙帝自幼“天表英俊,岳立聲洪”,說明他的健康、精神、智力都有些超常。他自幼就“願效法父皇”,想做皇帝,在讀書時特別留意於統治權術,所以,康熙帝身上既有天才的成分,又有後天的努力,他也是異於一般的帝王子女的。 根據歷史記載,有不少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也確實是生來就很聰明,具有天才,號稱神童的。如唐朝的詩人元稹〔zhen枕〕,九歲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15 歲就以通二經考取了明經科。後來他成為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被並稱為“元白”。北宋的文學家王禹偁〔cheng稱〕,本是農家子弟,七八歲就能寫文章,使當時任濟州郡從事的畢士安感到很驚奇,就到他家裡去了解情況,看到他當時正在磨面,於是就以石磨為題,叫他當場作文。王禹偁略加思索以後,很快就寫了一首詩:“但存心裡正,無愁眼下遲。若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這首詩不但把磨的軸心必須正,磨的漏眼裡應慢慢地放進糧食,人們只要輕輕用力,就能把磨轉動起來的情況寫出來了,並且一語雙關,寫出了自己的心地正直,眼下雖然還遲遲無出頭之日,但是只要有人肯著力提攜,他就能很快做出一番大事業來。後來,王禹偁在29歲那年終於考中了進士,先後出任成武縣、長洲縣知縣、評事等職,而他寫的詩文也開始不脛而走,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學家。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生而警敏”,幼年讀幾百字的文章,讀幾遍就能背誦。 12歲去參加六論考試,文章援筆立就,內容還寫得很好。剛20歲就已名聞四方,受到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賞識。南宋的清官兼學者陳塤〔xun勳〕,自幼聰明而又好學。他的祖父陳叔平去世的時候,他才四歲,就已能跪在靈堂上向前來弔唁的客人答禮,跑前跑後地迎賓送客,儼然像個成人的樣子了。祖父的好朋友樓鑰看到陳塤很聰明,就以“銀杏”為題,叫他對對子。陳塤脫口而出說“金桃”。樓鑰說:“銀杏是果實的名字,俗稱白果。你這金桃是什麼?”陳塤回答說:“記得杜甫的詩中有'鸚鵡啄金桃'的句子。據我看,那是一種金黃色的桃子,即俗稱黃金桃的品種,所以與您說的銀杏正好是一對。”陳塤小小年紀,就能背誦杜甫的詩句,並能以金桃與銀杏相對,使樓鑰聽了很高興,連聲誇獎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後來,陳塤十幾歲就通過縣、府二級的考試,20歲就考中了進士,先做了黃州教授,後又任太學博士、樞密院編修及常州、衢州的知州。晚年他在家鄉鄞〔yin銀〕縣講學,培養了許多人才。

總之,自幼智力超常的天才事實上是存在的,這是中國古代某些青少年成才的一種內因。那些得天獨厚的幸運兒的智能,並不是由老天爺賦予的,而是由他們的父母賦予的。優生學為我們解答了所謂天才之謎,而歷史上的某些記載,特別是有關帝王子女的記載,又為我們提供了不優生所產生的嚴重後果的反證,使我們敢於做出有無天才的結論。我們既為中國古代那些具有天才的青少年成才而慶幸,也為那些由於父母不負責任所造成的低能兒和夭折者而惋惜。做父母的應當講究優生優育,以求生育出一個有天才的子女來。而那些得天獨厚的幸運兒,更應當發奮自強,使自己的天才得到很好的發揮,真正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這裡還有一點必須著重說明,因為上面所舉的例子多數是皇帝、官員和政治家、文學家,那也許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只有這些人的家庭經濟條件好,或者父母都是有學問的人,所以這些人才有可能生來就很聰明,是天才兒童。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朱元璋出身農家,父母都沒有什麼文化,他自己的才幹是在艱苦環境中奮鬥鍛煉出來的。霍去病的父親是衙役,母親是丫頭。邴原的家裡很窮。王禹偁是農家子弟。汪應辰是縣衙弓箭手的兒子。他們的家庭都沒有良好的經濟條件,父母大都是文盲。由此可見,天才跟家庭並無必然聯繫。只要父母健康而又沒有酗酒等壞習慣,母親在懷孕期間沒有生病或遭受意外傷害,即使是農民、工人或窮人家庭,都有可能產生天才兒童。中國古代的諺語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出身與天才沒有必然聯繫,而有了天才還須努力,才有可能成才。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