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話

第7章 第六節千里駒遇伯樂的機緣

中國古代把有才華的青少年稱為千里駒,意即他們的前途無量,他們的才華足以使他們奔馳千里,去追求那美好的明天。中國古代又有個伯樂相馬的故事,說春秋時期有個善於相馬的能人,名叫孫陽,又名伯樂。有一天,伯樂乘車路過一個叫虞坂(今山西平陸一帶)的地方,見到有一匹外表並不怎麼起眼的馬,伏在一輛鹽車之下。它一見伯樂,就咻咻長鳴。伯樂認出這是一匹千里良駒,為它僅僅被用來拉鹽車而惋惜,竟下車為之哭泣起來。這個故事實際是以伯樂與千里駒的關係來比喻人際關係,意即一個有才華的人,並非人人都能賞識,必須遇到個慧眼識英雄的人,才會把他從人群之中識別出來,加以提拔重用。如果千里駒遇不上伯樂,就像有才華的人遇不上能識別人才的人,那也可能會長期埋沒,甚至在不得志的憂憤中默默地死去。千里駒遇伯樂的故事,看起來似乎有點機會主義的味道,即強調了人的機緣,忽略了個人努力的重要性。可是,事實上這種情況確實是存在的,機緣對於一個人的能否成才確是有一定關係的。正確的做法是個人既要不斷努力,使自己具備成才的基本條件,同時也要恰如其分地向人表露自己的能力,為群眾做點好事,以便於遇上能從人群中識別出自己而加以提拔重用的人。

中國歷史上千里駒遇伯樂的實際例子,最為人所熟悉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年輕時家裡很窮,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只好東求西告地向人討吃。有個在河邊漂洗綿絮的老婆婆,認定韓信是個落難公子,將來定會有出息,經常拿飯給他吃。但是在韓信的出路問題上,老婆婆幫不上忙。而另有一個無賴漢,卻不斷地來欺侮韓信,叫韓信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以此取樂。事實上韓信胸怀大志,並且還有一身的本領,只是生不逢時,沒有人賞識他,一時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已。項梁起兵的時候,韓信帶著自己僅有的一把寶劍去投奔,當了一名小卒。項梁戰死後,韓信又跟著項羽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計獻策,既為項羽著想,也希望自己能得到重用。可是項羽根本沒有識別人才的能力,並沒有重用他。韓信一氣之下,投奔了劉邦。可是劉邦也不是伯樂,識別不了韓信這匹千里駒,他只是叫韓信做了個,負責經辦糧草。劉邦手下的蕭何卻是個能夠認識千里駒的伯樂。他與韓信談過幾次話以後,就認定韓信是位將才。當韓信由於得不到劉邦的重用而憤然離去的時候,蕭何乘著月色連夜追趕,終於把韓信追了回來,並向劉邦再三推薦,使韓信終於被拜為大將,在楚漢之爭中立了大功,幫助劉邦建立起了漢朝。青年韓信胸有韜略,這是他足以成才的內在因素,是別人無法與之相比的,而他的真正成才,則靠了蕭何慧眼識英雄,把他從治粟都尉這個普通的職位中識別出來,並建議劉邦加以重用這個機緣。

東漢時期的班固能夠修成《漢書》,有賴於漢明帝對他的賞識。班固自幼聰明,九歲就能寫文章、誦詩賦。長大後被送到京師洛陽入太學讀書,由於他刻苦用功,很快就成為一位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的青年學者。 23歲那年,班固的父親班彪去世。班固為了繼承父親正在編修《史記後傳》的事業,接著在家編修,結果被人告發私作國史而下獄。幸虧他的弟弟班超到皇帝跟前伏闕上書,才得以釋放。當時漢明帝無意中讀了幾篇從班固家中沒收來的史書初稿,竟被吸引住了。他發現班固確實是個編修史書的人才,就決定任命其為,令其一麵點校皇家收藏的秘籍,一面繼續編修國史。班固從27歲起,正式從事編修史書的工作,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完成了不朽巨著《漢書》。如果不是得到漢明帝的賞識,令班固以史官的身份公開編修史書,那麼,一則他在家偷偷摸摸地私作國史未必能最終寫成,二則在他被捕下獄、書稿被沒收以後,也就根本無法再繼續編修了。班固的機緣是漢明帝偶爾親自閱讀了他的書稿,從而得到賞識,得以榮膺編修國史的重任。由此可見,班固有編修史書的能力是他成才的內因,而得到漢明帝賞識是他成才的外因。內因與外因相結合,他才有了成才的可能。

三國時期蜀漢的蔣琬,官至丞相,在諸葛亮死後支撐殘局多年,是個了不起的人才。他是在得到諸葛亮的賞識後才能夠出人頭地的。原來,青年時代的蔣琬早就在劉備手下做事,因為劉備沒有發現他是個人才,在入蜀之前,只讓他做個繕寫文書的小吏。入蜀之後,雖然政權初建,到處都需要人才,但是劉備也只是任命蔣琬為小小的廣都(今四川雙流)縣令。胸怀大志的蔣琬,當然不會滿足於做一個小小的縣令,縣里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用個把時辰就能全部辦完,空閒的時間他就喝酒解悶,等待著施展抱負的機會。有一次,劉備因事到廣都去,看到蔣琬不但不來迎接他,竟喝醉了酒在家裡睡大覺,就不由得龍顏大怒,下令要把蔣琬處以死刑。後來經人說情,雖然免除死罪,但是還是被撤掉了縣令的官職。可是諸葛亮具有伯樂的眼力,他認定蔣琬是匹千里良駒,重新把蔣琬提拔起來做官,擔任尚書郎和東曹掾的職務。後來當諸葛亮自己出師北伐之際,還進一步重用蔣琬,任命他和張裔一起擔任代理丞相的職務。從此,蔣琬這匹千里良駒終於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他盡心竭力地在後方籌集糧草,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解除了諸葛亮的後顧之憂,使他能竭盡全力在戰場上與老對手司馬懿鬥智斗勇。當諸葛亮感到自己年老力衰,將要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他多次上書後主劉禪,建議在自己死後由蔣琬接替他的職位,所以後來蔣琬終於成了支撐蜀漢政局的出色人物。要是沒有諸葛亮這位伯樂,識別出蔣琬是匹千里良駒,則蔣琬可能永無作為。由此可見,蔣琬自己的才幹是他能夠成才的內因,而諸葛亮對他的賞識則是蔣琬得以成才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外因。

東晉十六國前秦的王猛,因為秦王苻堅賞識他的能力,才做到輔國將軍職位的,王猛年輕時家裡很窮,靠賣畚箕〔ben ji本機〕維持生活。他人窮志不短,刻苦學習,廣讀兵書,希望將來能做一名將軍,可是沒有人能賞識王猛。人們總以為這個破衣爛衫滿身蝨子賣畚箕的小伙子,只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有一年,東晉的大將桓溫帶兵北伐,到了關中,屯兵霸上。王猛認為出頭的機會來了,就去拜見桓溫。他見了桓溫,一面捉著身上的蝨子,一面侃侃而談,分析當時的形勢,表示自己對政局的看法。然而桓溫並非伯樂,他對這個古怪的青年人的談論將信將疑,認不清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匹千里良駒,正在那裡咻咻長鳴。他聽完王猛的談話以後,沒有收留賢才的意思,而是把王猛打發走了。後來桓溫班師南歸時,雖然曾經打算把王猛帶走,可是王猛已經認清了桓溫的真面目,認為他不是自己所應投靠的人,所以沒有跟著走,而是依舊留下來賣他的畚箕,等待著真正賞識他的人。秦王苻堅聽人介紹了王猛的情況以後,認為這是一顆被埋沒在草叢中的珍珠,趕快派人去把王猛請來面談。這一次,情況不同了,王猛侃侃而談,苻堅側耳靜聽,還一邊聽,一邊不斷地點頭表示贊同。一席話使苻堅認定王猛是匹千里良駒,立刻決定予以重用。先任命王猛為,不久提升為兼,後來又派他做,拜為輔國將軍。一年之中,把王猛的官職提升了五次,那年王猛才36歲。從此,王猛脫去了長滿蝨子的破衣爛衫,扔下了他賴以糊口的畚箕,幫助苻堅大刀闊斧地革新政治,盡其所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前秦擁有了王猛這樣的人才,國勢從此蒸蒸日上,很快成了北方的一個強國。

南宋初年富有改革精神的學者汪應辰,如果沒有被他家鄉玉山縣(今江西玉山)的縣尉喻樗〔chu出〕發現是個英才少年,決成就不了他後來的一番事業。汪應辰是信州玉山人,自幼凝重老練,五歲就知道用功讀書,與人應對常常出語驚人,並且多識奇字,為人們所稱道。他父親是玉山縣衙的弓箭手,既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多少文化修養,家裡又很窮,晚上買不起燈油照明。汪應辰想多讀點書,只好自己上山去拾些乾枯的樹枝來,晚上點燃了當作燈火照著讀書。他在家鄉私塾裡讀了兩年以後,塾師已沒有能力再教他,而他的家庭實在無力供他到縣學裡去讀書。當時正巧有位叫喻樗的學問家被派到玉山縣任縣尉。他到任後,發現玉山縣很閉塞,文化落後,於是就大力擴充縣學,培養人才。他聽說縣衙有個弓箭手的兒子叫汪應辰,是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就叫去當面考試。一見面,喻樗見汪應辰英俊而有靈氣,十分高興,就出了個“馬蹄踏破青青草”的上聯,叫汪應辰對個下聯。汪應辰立即脫口而出:“龍爪拿開白白雲”。小小的孩子一出口居然就是像徵皇帝的龍,使喻樗感到十分驚異,認定汪應辰長大了必定是國家棟樑,就留他在縣學裡讀書,免收學費,還供給食宿。過了兩年,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汪應辰18歲那年,喻樗叫他到京城臨安(今杭州市)去參加進士考試。汪應辰在試卷中提出了“為治之要,應以至誠為本”的名言,使宋高宗看了大受感動,御筆親點他為頭名狀元。從此,玉山縣弓箭手的兒子一步登天,成了全國聞名的新科狀元,開始走上了做官的道路。後來汪應辰先後做過吏部郎官、秘書少監、代理吏部尚書等官,還被派到四川去做兼成都知府,最高官職一直做到吏部尚書兼。他每到一處,都要進行澄清吏治、節省開支的改革,頗得人心。後來汪應辰受到奸臣排擠,被貶官。他回到家鄉,開館授徒,為發展家鄉的文化教育貢獻力量。人們對汪應辰的成長深有感慨地說:一個弓箭手的兒子,如果沒有縣尉兼岳父喻樗的大力提攜,是決不能出人頭地的。當然,他自己的刻苦努力,也是他能成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講了許多千里駒遇伯樂的故事,最後仍然要回過頭來強調一下前面說過的話,這就是:千里駒首先必須自己具有能千里奔馳的能力,這是依靠自己努力刻苦鍛煉而成的,這是內因。伯樂相馬,把千里駒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使之得以受到重用,撒蹄奔騰,這是機緣,只是一種外因。一匹貨真價實的千里駒,一時遇不上伯樂,甚至一輩子遇不上伯樂,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大多數出類拔萃的千里駒,早晚總會有伯樂賞識,把它挑選出來,使之能千里奔馳的。一匹又懶又笨的駑馬,是決不可能遇到伯樂式的人物,硬是把它拉來充當千里駒的,因為它根本不具備千里奔馳的能力,最後必然會倒斃在路邊。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