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話

第2章 第二章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外因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遙遠的上古時代,就與埃及、巴比倫、印度並駕齊驅,為創造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地理環境來說,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得天獨厚的國家。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雄偉秀麗的山河孕育並哺養著勤勞淳樸的中華兒女。黃河、長江,一北一南,滋潤著大片田地,豐富的農林產品為人們提供衣食來源。黃河長江從青海發源,南北分流,沿途匯合成千上萬條溪流江河,衝破千山萬壑,滔滔不絕地向東奔騰入海,它們象徵著中華民族寬容開放、博採眾長的廣闊胸懷,也像徵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堅毅精神。黃河、長江万古奔流,前浪提攜後浪,後浪推湧前浪,它們象徵著中華民族前人為後人開路,後人奮起超越前人,繼往開來,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歷史進程。在黃河、長江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中華兒女,受大自然的啟發與熏陶,自會形成寬廣的胸懷和堅強的毅力。

山就好像是中國大地上的脊梁,眾多的山脈綿延於中華大地的南北東西。氣勢磅礴的泰山,雄偉險峻的華山,挺拔如飛的衡山,群峰屹立的恆山,宛如臥龍的嵩山,還有風景秀麗的峨嵋山,奇如仙境的黃山,都是聞名世界的名山。它們以雄偉壯麗的氣勢激勵著中華兒女的志氣,以觀賞不盡的美景陶冶了中華兒女的情操。山上的茂林修竹,山下的豐富礦藏,是人們賴以改善生活的自然財富。山也給人們提供潛心研究學問的安靜環境,提供探索自然奧秘的理想場所。峰巒重疊,山路崎嶇,給人們的來往交通造成困難,因此,山也培養了人們勇於克服重重困難的雄心壯志,“愚公移山”這則富有鼓動性和哲理性的寓言,自古以來,教育了多少人在困難中奮起,面對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勇往直前。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又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雄州霧列,俊採星馳。”中華大地上的黃河、長江、泰山、華山等山山水水,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對於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是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的。有人說過,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如果不是在青少年時代到全國各地去遊歷,親自考察過的禹穴、山東鄒魯孔孟的講學之地、四川岷江上的都江堰、戰國時代魏國的都城大樑(今河南開封縣地)、汨羅江畔的屈原自沉之處,他的眼界就不會如此開闊,積累的原始資料就不會那麼豐富,也就寫不出場面波瀾壯闊、人物栩栩如生的《史記》。正是因為他在遊歷中對祖國的山河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才對歷史人物的當年處境會有深切的體會,所以才能把《史記》寫成一部既是歷史名著、又是文學傑作的“史家之絕唱”。也有人說,王勃如果不是一度漫遊蜀中,後來又沿著長江作過一次長途旅行,目睹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色,決寫不出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決寫不出“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詩句。正是因為祖國的大好河山陶冶了他的性情,他才能文思如潮湧,詩文一揮而就。

古人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前者指的是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妙景色,陶冶自己的性情,同時也增長對人生百態的閱歷,積累起豐富的社會經驗;後者指的是個人的勤奮讀書,用前人積累起來的知識武裝自己,豐富自己。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一個像井底之蛙那樣蝸居穴處、沒有領略過高山大川、流泉飛瀑等美妙景色、見過大世面的人,是決不會“下筆如有神,吐字如珠玉”的。中國古代成才的青少年,有不少是在祖國大好河山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 與大好河山關係十分密切的是我們祖先的文化積累。中國人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開始建造防備敵人侵擾,保衛人民和平生活的長城,以後歷朝歷代不斷增修鞏固,修成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蜿蜒萬餘里的萬里長城,成為舉世聞名的一項宏偉工程。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體現。 “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成了中華民族衡量一個人是否堅毅勇敢、強勁有力的標準,成了鼓舞人們奮起前進的動力。

與萬里長城可以媲美的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它北起涿郡,南達餘杭,是一條全長約2500公里的人工開鑿出來的河道。它連接了海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水系,便利了南北的交通往來,也顯示了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力量。比大運河更早的水利設施還有邗溝、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等,這些都是人工開鑿的能便利灌溉和交通的水利工程,也是中華兒女智慧與力量的象徵。萬里長城、大運河和許多古代修建的水利設施,既保障和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生活,也為人們樹立了發揮智慧與創造力的典範,激勵人們努力去繼承前人開創的事業。這些中國人的祖先用雙手創造出來的建設成就,對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特別是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古代帝王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建造了以他們的居住地宮殿為核心的都城,形成了不同時期分佈廣泛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三代的都城遺址,先後被發掘了出來,其規模之宏偉,令現代建築師也嘆為觀止。曾經做過古代都城的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等六大城市,至今仍有一部分還保持有當年的規模與風韻。在這些古代都城中最令人矚目的是當年的文化教育設施,太學、國子監、貢院、文廟等遺址,告訴人們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為讀書人提供了學習和發揮智慧才能的條件。受帝王們的影響,地方官吏和士紳也努力興辦文化教育,州學、縣學、書院、學塾遍布全國各地,使有志學習的青少年能夠入學讀書,為他們成才創造了有利條件。

文化積累是我們祖先的血汗結晶,它們猶如哺育嬰兒成長的乳汁一樣,需要主動去吸取,很好地消化,才能吸收其中的營養,滲透在自己的血液之中,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不努力去吸取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積累,縱然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之中,天天見到高山大川、流泉飛瀑,也難以成才,難以成為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一個沒有絲毫文化修養的凡夫俗子,站在泰山之巔或黃河岸邊,他所能看到的只是泰山之高和黃河的寬闊與漫長,決不會興起“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或“黃河遠上白雲間”那樣的遐想,也決吟唱不出“峨峨東岳高,秀極衝青天”,或“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樣的詩句。 總之,有黃河、長江的哺育,有泰山、華山等名山的陶冶,有萬里長城、大運河等的激勵,有自古就受重視的文化教育的培養,生長在這個文明古國肥壤沃土上的中華兒女是十分幸福的。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養成了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自尊自信精神,養成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倔強堅毅精神,養成了厭惡空談、講求經世致用的實踐創造精神,養成了互相幫助、互相愛護的團結友愛精神。有了這些良好的精神風貌,中國古代的青少年才有了成長為國家棟樑之才的可能性。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