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繪畫

第18章 第二節清氣滿乾坤

中國古代繪畫 徐改 1865 2018-03-20
元代文人畫家,受佛、道思想影響,在藝術上以自然、平淡、不假雕琢為美,崇尚清淡的水墨畫法。所以元代花鳥畫的突出特點是墨花、墨竹、墨禽的興起與廣泛流行。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杭州人。生卒不詳,大約活躍於至元朝至正年間(元代末期),同代夏文彥在《圖繪寶鑑》中說他:“幼習丹青,趙文敏(即趙孟頫)多指教之,故所畫皆師古人,無一筆院體。山水師郭熙,花鳥師黃筌,人物師唐人,一一精妙。 尤精墨花、鳥、竹、石,當代絕藝也。”在王淵的現存作品中,雖然也有黃筌一路設色富麗之作,但以不著一筆丹青的純水墨畫最為精彩。如《桃竹錦雞圖》,高103.3厘米,寬55.4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溪水潺潺,桃花初放;秀石玲瓏,青竹掩映。兩隻錦雞,一落於石,啄理著美麗的羽毛;一藏於石後,舉頭正視遠方。遠處霧靄濛濛,更渲染出這靜寂而美好的初春景色。整幅畫純以深淺不同的墨色畫出,宛如現代的“素描”。造型工整、準確,且有很強的質感。如羽毛的柔滑感,花朵的飽滿艷麗感,石頭的堅硬感等。更加可貴的是,這些深淺、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全以中國傳統的筆法、墨法畫出,使人感到無彩似有彩,並表現出一種儒雅、秀潤的格調。它標誌著崇尚淡泊、素雅審美思潮的勃興。王淵的其他水墨作品尚有《竹石集禽圖》、《桃竹春禽圖》、《牡丹圖》等。

在元代統治者民族歧視政策下,漢族知識分子畫家,多強調借物抒情和個性表現,常以梅、竹、蘭等抒發自己超拔不俗的品格,遂使墨竹、墨梅成為一代時尚。出現了許多名家,如李衎、管道升、顧安、柯九思、王冕等。 柯九思(公元1290—1343年)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云閣吏。台州仙居人。長於詩文、書畫,尤擅畫竹。精於文物鑑定。元文宗時,任奎章閣學士院鑑書博士,專門鑑定宮中所藏書法名畫,1331年,因遭猜忌被迫辭職。 1332年元文宗死後,回到江南,鬱鬱而死。 柯九思畫竹,宗法宋代的文同、蘇軾,有時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全如文湖州。他又在傳統的基礎上以書法用筆劃竹,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徐顯的《稗史集傳》說他:“公善寫竹石,始得筆法於文同,嘗自謂: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遺意。雖其妙至不可言,然其生意飛動,有龍翔鳳翥之狀,故四方士大夫爭寶愛之。”

柯九思的現存作品有《墨竹軸》、《雙竹圖軸》、《竹石圖》等。筆法沉著,用墨厚潤,或密中見疏,或寥寥數筆,皆濃淡得體,含蓄有致。 以畫墨梅著稱的王冕,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生平和為人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多有記述。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浙江省諸暨縣人。出身於貧苦農家。小時無錢讀書,曾為人放牛,但他好學不倦,常因偷聽學生唸書,而忘其牛,為此屢遭父親的鞭打。夜間無錢買燈油,便跑到廟裡,坐在佛像的膝上,就著殿中長明燈通宵達旦地讀書。後來被會稽韓先生收為弟子。遂發奮讀書。本想為社會作一番事業,但屢試不第,於是,他把自己寫的文章全部燒掉,改讀古兵法。他常常戴著高沿帽,披著綠蓑〔suo縮〕衣,腳穿長齒的木屐,或揮劍高歌,在大街上行走;或騎著黃牛手持《漢書》邊讀邊行。別人都以為他發狂了,其實這只不過是表示一種孤傲的人生態度罷了。他也曾“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北遊燕都”。在北京,他畫梅的名聲很大,很多士大夫、貴人,紛紛來求畫。據說王冕作一梅花圖掛在牆上,上面題詩云:“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以花自喻,以羌笛暗指元代統治者,表示自己不能隨便被“貴人們”驅使,為此還險些入獄。最後,他隱居家鄉九里山,買地建屋,過著農耕兼書畫自娛的生活,以此度過了晚年。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墨梅圖》高31.9厘米,橫50.9厘米,是王冕作品中最疏淡的一幅。一枝橫斜的梅枝,從右伸出,修長的枝幹貫穿整個畫面,它舒展挺秀,蓓蕾初綻,冒寒怒放,清新多姿,似有幽香畫中來。全幅皆以濃淡墨色畫成。枝幹用重墨,滋潤挺秀,宛若生枝,花蕾花瓣以深淺不同的淡墨點染,只在花蒂、花蕊處點以重墨。在這淡淡的墨痕中表現出梅花那高雅麗質與傲霜獨開的風姿。畫家題詩道:“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不僅道出了梅花的風姿神韻,而且也道出了畫家創作的初衷。 王冕的墨梅,還有一種以密取勝的。如,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梅花》就是巨幹、密枝、繁花,別有一番生氣。王冕不僅是位名聲蜚然的畫家,還是元末文壇上很有影響的詩人。除題畫詩和寄志詩外,他還寫了大量揭露元朝統治者的驕奢腐朽、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語言樸實自然。有《竹齋詩集》流傳於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